【本報綜合報導】近兩年,每逢父親節,總有大陸媒體人藉由文章,呼籲政府將父親節的日期改成和台灣一樣的八月八日,而非來自西方習俗的六月第三個星期日。
日前中國物業管理師網主編、有「農民作家」之稱的孫玉良在他的專欄中寫道,「中國又連續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故父親節這樣的洋節日也引進了門。雖然不像土生土長的節日那麼多道道,但兒子短信祝福,也讓我嘗到了節日的味道。」
文章寫到,台灣和美國親密無間,卻沒有引進西方傳統,反而採用八月八日這一天,除了「八八」和「爸爸」音相近,「八八」兩字連綴起來,像一個「父」字,台灣的父親節很有中國特色。
他說,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六月十三日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面,重申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的立場,以「一個中國架構」,回應大陸「一個中國框架」的訴求。他突發奇想,既然台灣的父親節很有中國傳統特色,何妨從今年開始,兩岸手拉手在同一天過父親節,應該特別有意義。
去年天津《城市快報》則從歷史的資料翻查出台灣的父親節從何而來。原來是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結束,為了鼓舞民心,頌揚和紀念在戰爭中為國捐軀的父親,上海一些愛國人士及社會名流發起倡議,建議將每年的八月八日定為「父親節」,一九四六年由國民政府訂為法定節日。
但從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天津和上海媒體報導來看,慶祝活動「南熱北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江沛說,當時華北地區成為國共內戰的主戰場,處於戰火中的天津老百姓,哪有心思過父親節。相較於西化較久的上海,在開放程度較小的北方,民眾注重與時令有關的傳統節日,「對於突然設立的『父親節』,接受起來顯然更困難一些。」江沛說。
中國人崇尚孝道,卻不善於表達感情,六十多年前,發起設立屬於自己的父親節,直到現在,中國老爸仍然淡定地看待這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