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如果不是兩個月前輟學,安徽省歙縣北岸中學高三學生馮蘇飛會和中國九百多萬名考生一起參加高考。對此,他並不後悔:「我成績不好,對高考沒什麼信心。」
現在,他跟父母在江蘇一家服裝廠當工人。北岸中學校長王衛民說,今年有超過一成的學生放棄高考,比前兩年略多。據他了解,在一些農村學校,棄考率已達三成。
高考結束,重慶的考生拋書歡呼。圖/中新社
對農村棄考生來說,大學學費高漲是重要原因。假使馮蘇飛被大學錄取,一年高達人民幣二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將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已十八歲的他認為,向父母要錢是種「恥辱」。現在,他每月能賺人民幣二千多元。「不是每個大學生畢業都能輕易找到穩定的工作。我在這裡學的技術很實用,過些年也許會回家鄉開一間裁縫店。」他說。
若在幾年前,馮蘇飛的選擇會被認為有些古怪。一九七七年恢復的高考制度,一直是「知識改變命運」的橋梁,農村孩子希望將來有體面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而不是像父輩那樣終年在田間勞作,高考是他們唯一的機會,許多農村家庭不惜舉債供孩子讀書。
然而,面對城市日益激烈的應屆生就業競爭和高昂的學費、生活費,他們不得不重新權衡上讀大學的利弊。今年中國有六百九十九萬名大學畢業生,人數比去年增長百分之三,工作機會卻減少百分之十五。遼寧大學畢業生小邢用低利助學貸款完成學業,但何時能還清貸款,他毫無把握。「同學已開始討論買房子、找對象,我的首要任務卻是找工作、還貸款。」小邢說,老家一年收入人民幣八千元,「根本不足以負擔我的學費和生活費」。北岸中學校長王衛民說,「學生和家長愈來愈實際,知道大學並非就業的必經之路。」
根據中國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高考人數已連續五年下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城鄉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嚴重影響了農村教育發展,「和城市孩子相比,農村學生輸在起跑線上,在高考中更難表現出眾。」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劉雲杉在二○一一年調查也發現,北大新生中僅有一成來自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