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遠大前程

韓良露 |2013.06.21
1993觀看次
字級

狄更斯晚年四十九歲寫《遠大前程》時,認清了當時英國維多利亞社會中的階級和金錢的陷阱,領悟了生命價值的良善與清明……

對於習慣於現代電影敘事語言的觀眾而言,《遠大前程》這部影片的情節含量之重,讓一般由長篇小說改編的電影瞠乎其後,但這部作品的確也成功地把英國大文豪狄更斯晚年寫作的大部頭小說《遠大前程》的三大篇五十九章的內容濃縮在一百二十八分鐘的影片長度中。

狄更斯早中期的作品如《孤雛淚》、《塊肉餘生錄》的文學價值,一般評價似乎比晚期的《遠大前程》高,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從狄更斯在一八五○年開始以作家兼出版人的方式發行《家常話》和《一年四季》刊物,讓作品以連載長篇的方式一期一期刊登並吸引讀者不間斷地購買,狄更斯的小說家角色就和小說連續劇製作人這樣的身分重疊了,在還沒有廣播連續劇、電視連續劇的年代,可想而知,小說連續劇的社會娛樂兼教化兼商業的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必須不斷的增添情節、加油添醋,因此也有文評認為狄更斯晚期的文字過分浮華(照現代的說法就是太鹹太甜)。

但英國也有部分人士認為《遠大前程》是了解狄更斯最重要的文學作品,因為這本小說幾乎是狄更斯人生三部曲的移情之作,狄更斯誕生於一八一二年,死於一八七○年,《遠大前程》寫作與發表於一八六○至一八六一年,當時狄更斯雖然才四十九歲,為什麼會說這是他晚年之作,因為狄更斯在五十九歲就因過度工作腦溢血去世了,巧合的是,《遠大前程》共有五十九章,分為三大篇,第一篇是一至十九章,交代《遠大前程》的主人翁皮普少年的純真與愛的迷惘,第二篇二十至三十九章寫的是皮普獲得神祕遺產到倫敦後變得世故與失去摯愛,最後一篇是四十至五十九章,交代皮普在獲知神祕贊助者是誰與失去金錢後的人生救贖。

《遠大前程》這篇小說的時間定於一八一二年,剛好是狄更斯誕生之年,這是有意義的巧合,雖然小說終止於一八四○年,但這二十八年的故事卻和狄更斯個人心境的三大轉折有關,狄更斯幼年家境清苦,就和皮普一樣,後來因為家庭獲得一筆意外小遺產(這點也和皮普一樣),狄更斯才有機會求學與進報社工作,據說狄更斯在社會奮鬥的過程中,也曾變得世故和勢利(這點也和皮普一樣),但狄更斯晚年四十九歲寫《遠大前程》時,卻也認清了當時英國維多利亞社會中的階級和金錢的陷阱,領悟了生命價值的良善與清明,這也和皮普通過鄉村友人喬伊和碧琪的善行而獲得心靈的救贖。

階級和金錢這兩大主題,不管是用來了解《遠大前程》或維多利亞社會甚至當今英國現狀,依然可以呈現清楚的對焦,英國人堅持長男繼承制,使得土地、莊園、城堡與世襲爵位長期鞏固在極少數人手中,不致因代代分散的繼承而削弱貴族階級,在電影《遠大前程》中,導演和編劇也都特別強化了狄更斯在小說中對所謂紳士的反諷,紳士必須是不從事生意與沒有職業(No trade, no profession)的人,因為不必為收入工作與勞動,反而顯出他們的高貴,但別以為狄更斯寫於十九世紀中葉的這種高貴的紳士在現代社會就不存在了,在今天二十一世紀許多承繼家財的富二代新貴階級,許多也沒有工作只以坐擁房產股票為事業,其實和以前貴族世襲的血統貴族差異不大,小說及電影中也表現了在紳士俱樂部中放浪形骸的有錢貴族,對比於今天就像那些在夜店中胡作非為的人們。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在二十世紀的今天,英國人還有興趣搬出狄更斯的十九世紀社會教育小說重新拍攝,畢竟社會中階級和金錢的誘惑與勢利一直無所不在,曾經讓皮普迷失的世俗價值,今天的勢力依然強大,小說和電影最終強調的平凡的良善,不僅是狄更斯人生的救贖,也是今日人類需要的普世價值。

《遠大前程》原本有兩個結局,電影選擇了較討好的那一個,讓皮普與愛思黛拉重拾舊愛,但這個結局一點都無法感動我,狄更斯選擇了男性浪漫,反而不如珍奧斯丁的女性自覺來得讓人信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