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生物多樣性 棲地保護是首務

羅智華 |2013.06.21
2205觀看次
字級
桃園縣觀音鄉累積數千年的珍貴藻礁,近年面臨棲地破壞窘況。圖/潘欣中
台南大學附小學生發起一人一信,請總統能把桃園縣新屋至觀音的藻礁區畫為自然保留區。圖/鄭惠仁

專題報導/記者羅智華

不過,儘管珊瑚擁有防曬機制,但隨著海洋環境惡化與暖化愈來愈明顯,也讓珊瑚礁生態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

「當海水溫度上升時,首當其衝的就是珊瑚礁,因為它們跑不掉,」由於珊瑚礁對環境要求高,不只海水溫度要維持穩定,還要確保水質清澈,長期研究海洋生態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邵廣昭表示,珊瑚之所以那麼多姿多采,就是因為與珊瑚共生的珊瑚蟲本身擁有五顏六色的繽紛色彩,當海洋環境良好時,珊瑚生態也會很穩定,但如果海水溫度逐漸增加時,就會讓珊瑚蟲因受不了高溫而離開珊瑚本體,導致珊瑚白化。

除海水增溫造成的威脅外,近年來因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導致的「海水酸化」亦是珊瑚生態殺手。邵廣昭表示,像珊瑚、貝殼或甲殼類等生物,都是倚賴碳酸鈣形成牠們身上的骨骼與外殼,一旦海水過酸,就會導致甲殼生物無法順利長出外殼,影響海洋生態平衡性。

此外,近來因小學生寫信給總統馬英九,呼籲政府打造保護區捍衛藻礁生態而成為熱門話題的藻礁,亦是值得重視的海洋問題。不同於珊瑚礁是由「動物造礁」而成,藻礁則是靠「植物造礁」,且每十年只能增加一公分,生長速度相當緩慢,一旦遭到破壞,就得靠更多時間來復育。

無論是珊瑚礁、藻礁還是甲殼動物,要改善海洋生態,邵廣昭表示,根本之道還是要從「棲地保護」做起,包括節能減碳、海洋垃圾減量、避免海水酸化。他強調,海洋是許多生物賴以維生的美麗家園,若海洋生態「每況愈下」,將影響生物多樣性,其後果將不堪設想;要避免生態步向滅絕之路,從現在開始就得力挽狂瀾、恢復海洋生態應有的面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