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粽子萬種情懷

東籬主人 |2013.06.10
2126觀看次
字級

粽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說文新附‧米部》裡說:「,蘆葉裹米也。從米,聲。」這個字看起來很古怪,《說文解字‧冬部》裡對它也有解釋:「,斂足也。」意思是指鳥飛時收斂腳爪。當然,還有另外兩重意思,一是指小樹枝,一是指古書上的一種草。

這樣一拆解,的意思就很明確了,它是米做的,而且是用草或枝條狀的東西捆紮起來。「」寫起來太麻煩,古人也講效率,把它簡化為「粽」。

粽子還有個古名叫「角黍」,出自晉代周處的《風土記》。古人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這種包粽子的方法今天還能看到。黍也叫稷、糜子,北方俗謂黃米。我們看電視劇,劇裡皇帝、大臣動輒說「江山社稷」,稷就指的是黍。關於粽子的起源,人們都以為源自南方,或紀念屈原,或紀念伍子胥。但角黍這個名字暴露了粽子可能不單是源自南方,而是南北共有的一種飲食習俗。

作為端午節的吉祥物,粽子在中國古典文化裡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在眾多吟詠端午的詩詞裡,粽子常被詩人提及,大致唐人稱粽,宋人稱角黍。

像唐玄宗詩曰:「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元稹則說:「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宋詞裡提到角黍的很多,像楊無咎的「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黃裳的「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處玳筵羅列」;陳義的「包中香數分邊角,彩絲剪就絨索」;劉克莊的「誰信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万俟詠的「香蘆結黍趁天中」。

古典小說裡的粽子又如何呢?

《警世通言》裡兩次說到粽子:︿陳可常端陽仙化﹀裡,宋高宗母舅吳七郡王端午去靈隱寺送粽子齋僧,令兩個和尚做粽子詩,發現陳可常(即陳義)詩才敏捷,小說裡陳可常不單寫粽子詩,還寫了首粽子詞,與粽子結緣深厚哩;︿況太守斷死孩兒﹀裡支助請得貴吃酒,下酒菜就是粽子。可見宋元之際民間端午吃粽已十分普遍!

《水滸》第十三回梁中書與蔡夫人一起家宴過端午節,有詞云:「角黍堆銀,美女高擎青玉案」,看來富貴之家對粽子也是很鍾愛呢!

《西遊記》裡粽子成了「出口創匯產品」。第六十九回朱紫國國王被妖精所嚇,把粽子「凝滯在內」,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落下病根。多虧行者醫術高超,將糯米飯塊排出,才救了國王一命。

《紅樓夢》三十一回黛玉調侃寶玉、襲人和晴雯道:「大節下怎麼好好的哭起來?難道是為爭粽子吃爭惱了不成?」一句話逗樂了寶玉和襲人,化解了怡紅院危機,粽子功不可沒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