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詩歌】 何人壁上亂題詩,明日端午我不知

林長華 |2013.06.05
2762觀看次
字級

榴花吐紅,粽子飄香,端午節又將來臨。

端午節由來最廣泛的說法就是為紀念戰國愛國詩人屈原。唐代幾位著名詩人有一些充滿激情的詩賦,如李群玉的〈競渡〉詩云:「雷奔電逝三千兒,彩舟畫楫射初暉……靈均昔日投江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綠草斜煙日暮時,笛聲幽遠愁江鬼。」屈原字「靈均」,詩人抒發自己的觀感,把喧鬧的競渡場面同憑弔屈原連繫在一起。

宋朝也有許多好詩緬悼憂國憂民的屈原。梅堯臣在〈五月五日〉詩中寫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蘇東坡〈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張耒〈和端午〉:「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明代貝瓊〈已酉端午〉:「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弔英靈……」;戲曲作家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弔屈來 。」

好多端午節詩作借題發揮,寫出了文人愛憎分明的情感。

賽龍舟是端午節最具情趣的傳統娛樂活動,古今賽龍舟習慣奏鼓鳴樂,高唱激昂雄壯的船歌。

描寫龍舟競渡最為生動的詩作當推唐代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他在二十八句長詩中寫道:「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掄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詩中寫到長居深閨的婦女,也紛紛出來爭睹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以至「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明代文壇「公安派」創始人袁宏道所作〈午日沙市龍舟〉採用誇張比喻等手法:「旭日垂楊柳,傾城出岸邊。黃頭郎是馬,青黛女如仙。龍甲鋪江麗,神裝照水鮮。萬人齊著眼,看取一舟先。」

清代台灣錢琦寫的〈端午竹枝詞〉雖然寥寥幾句,卻是精短精采:「競渡齊登杉板船,布標懸處捷爭先。歸來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葉鮮。」

古今競技性、欣賞性俱強的端午賽龍舟往往持續多日,《清嘉錄》中有一首〈划龍船〉樂府詩寫道:「……冶坊口斟酌橋,樓頭水面爭妖嬈。小龍船划疾如駛,大龍船划亂紅紫。勝會爭誇十日游,青簾畫舫結燈球。四更堤外笙歌散,博得人稱假虎丘。」可見杭州這種夜間划龍船真是別開生面,熱鬧非凡!

防瘟疫、辟邪穢,也是端午重要的習俗之一,艾和菖蒲則是可食可入藥的應節之物。宋代詩人梅堯臣在端午節時,倘無菖蒲浸酒寧肯不飲,當他傍晚得到菖蒲時,喜不自禁地寫下〈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吃粽子是端午節最不可缺的食俗。

唐明皇就有「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的詩句;詩人鄭谷寫有「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反映了唐朝時吃粽子的普遍性。

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盛行,但窮人家也只能望節空嘆!

相傳北宋的呂蒙正年輕時家貧如洗,劉蘭英拋棄榮華富貴與他寒窯成婚。過端午節時,呂蒙正有感而發在牆上題詩:「富家之女嫁貧夫,明日端午樣樣無。莫把節日空過了,舀瓢清水煮碗粥。」劉蘭英看後心領神會,詼諧地和了一首:「何人壁上亂題詩,明日端午我不知。有朝一日時運轉,天天端午正午時。」

呂蒙正深為感動,從此發憤攻讀,官至宰相,人們稱讚這對恩愛夫妻的端午詩最有情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