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一般人常喜新厭舊,在新舊之間,總有汰舊換新的二分概念。物質上如此,但在精神、歷史、文化上,就可能全然不同。比如古蹟,象徵一個地方的歷史底蘊,愈古老而保存完整者,愈有價值。還有,所謂的溫「故」知新,就是透過過去的經驗,累積出現在的創意內涵。
佛光山弟子請示大師指導方針時,大師常說:「參照往例。」意思就是說,先熟悉過去的歷史,吸納長者的經驗,再配合現代的因緣作調整,與時俱進。而各項綱領雖交由青年才俊組織發揮,長老仍要出席指導。
世界各地信眾常引頸期盼大師來弘化開示,法堂中更多排隊請求大師點悟指導的弟子。所以,弟子常笑說,一般老人像足球一樣被到處踢著跑,師父則像橄欖球,大家都搶著抱在懷中。
在《雜寶藏經‧棄老國緣》中,棄老國的國王認為老人不能發揮大用,於是將他們逐出國門,一位孝順的大臣只得將父親藏匿山中,精勤照護,其孝心感動天神,天神故意向國王提出幾個難題,後來都因大臣的父親機智回答而化解,徹底打破老人無用論的迷思。佛陀因此說道,懂得恭敬年長的老人及父母,不但有機會懂得沒有聽聞過的事情,且能獲得名聲遠播,被智者尊敬的功德利益。
大師曾說,第四等老人靠子孫養老,第三等老人靠儲蓄養老,第二等老人靠緣分養老,第一等老人靠學問智慧來養老,最高等的老人則靠信仰養老。老人最珍貴的不在於富貴、名位,而是有威德、智慧、有因緣。
四月剛出版,由大師口述的《百年佛緣》,刻畫佛教百年歷史;五月份出版的《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為佛教圖像首次大結集,在在可見大師以各種善巧方便,皆引大眾學佛的智慧無限。
我和佛學院師生跟著大師的腳步,也忙得歡喜踴躍,不亦樂乎。一代長者的智慧,透過傳燈無限,點亮了無數佛子的智慧,啟發大眾無限的生命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