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火災有些是來自農耕的人為放火,但有些則是來自大自然規律,例如周期性降雨、旱季和閃電。自然界的野火,看似災難,但對於生態系統卻有健康的一面,野火有助於森林的更新,幫助森林保持樹木的年輕化,避免老樹占據土地,不但吸收大部分的地力,而且樹冠茂密,遮蔽了多數陽光,讓喜好陽光的幼樹無法生長,森林會逐漸老化,最終會因大量老化、大量死亡,而造成森林浩劫。
草原的野火則讓大片野草化為灰燼,進而將養分儲存在土壤之中,而草原也是人類農業產量最大的區域。赤道以北的非洲每年從十月開始放火,隔年的一月達到頂峰,然後一直零零星星的燒到六月,赤道以南的非洲則是從四月開始放火,八月達到高潮,幾乎全年餘火不斷。至於十月是北半球的秋天,而四月則是屬於南半球的秋天,放火的日子都是選擇太陽直射點逐漸遠離的時候,也就是乾季開始的季節。乾季結束之後,再利用雨季的雨水澆熄餘火,進而開始農耕。
北美洲每年五到十月間,經常發生野地火災,無法控制的野地火災,對於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是個潛在的巨大威脅。例如1989年發生在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遍地大火,總共發生超過一千兩百處的火災點,超過250萬人受到影響。為解決這種幾乎年年都會發生的公共安全問題,加拿大政府就創建了一個野地火災資訊系統,運用此一系統隨時公佈最新的火災潛勢地區,或是已經發生火勢的分布地區,讓人民可以隨時防範或是及早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