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為跳脫製做神桌、雕佛像木匠層次,簡政興一度陷入苦思,有天為查看水源,經過住家附近的荷花田,震懾於荷葉隨風搖擺的曼妙姿態,「荷葉,無論是風兒輕拂,或遭狂風襲擊,它的搖動是優美律動,對觀者而言,可以有無限寬廣的想像空間……當下,我決意以變化萬千的荷葉為創作主軸。」
決定雕荷後,簡政興時常駐足於荷田畔,觀察荷葉從初舒展的嫩綠至青翠,並仔細研究葉片的脈絡與紋路,乃至荷花盛開後,與荷葉相繼捲曲、枯萎,最後成為深褐色的破葉殘荷,而簡政興也以高難度的鏤空木雕技藝,表現荷葉歷時一季的成長過程,比喻人世間的緣起緣滅之理。
簡政興表示,荷葉深具抗壓耐力,隨著大自然外力因素而幻化莫測,因此他試圖突破傳統框架,將荷葉風吹律動、捲曲變化等型態,大膽添加韻律、舞蹈、太極等人體律動之美,像是〈荷背風翻白〉、〈舞荷〉、〈風掀荷葉斜〉,展現荷葉風動、舞動、柔動等不同面向;而〈緣生〉與〈枯荷水盡〉則代表荷葉由生至滅的現象。
此外,簡政興亦善用荷葉捲曲形狀做為人物構圖,藉以詮釋修道者及菩薩「無我相」、「無眾生相」的意境,最大特色是作品臉部並無具象的五官,代表作品有〈白雲深處一禪僧〉;而〈觀照〉一作則巧妙融入觀音法相,呈現菩薩慈眼視眾生的姿態,亦希望觀眾在欣賞細膩的雕工之餘,放下自我、包容一切,體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進而共創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