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看世間--念未起刀已落 簡政興雕出禪境

郭書宏 |2013.05.27
4847觀看次
字級
木雕藝術家簡政興,常年學佛、修道、參禪,近年他將木材鏤空呈現寫意的「枯荷系列」,透過花開花謝來隱喻世間物質的成、住、壞、空,創作饒富禪味與人生哲理。圖/記者邱麗玥
荷葉隨大自然外力而幻化莫測,因此簡政興雕刻荷葉大膽添加韻律、舞蹈、太極等人體律動之美,像是〈荷背風翻白〉即展現荷葉隨風舞動的曼妙姿態。圖/記者邱麗玥
簡政興在「枯荷系列」中的〈緣生〉,表現荷葉從嫩綠至青翠的生機蓬勃樣貌。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曾獲全國漂流木雕刻賽冠軍的木雕藝術家簡政興,常年學佛、修道、參禪,三十多年的修行體悟,讓他的創作靈感源源不絕,作品內涵也跟著提升;近年來,他將木材鏤空呈現寫意的「枯荷系列」,透過花開花謝來隱喻世間物質的成、住、壞、空,饒富禪味與人生哲理。

一九五七年,簡政興出生在依山傍水、民風純樸的桃園大溪,成長於平凡莊稼人家,國中畢業前在鋼琴工廠擔任噴漆工作時,看到雕刻師傅打造琴腳的白鶴活靈活現,開始對木雕產生莫大興趣,心想:「既要學一技之長,何不學木雕呢?」畢業後,便拜師學習家具雕刻,而服兵役三年期間,也從水墨畫家黃光男學習花鳥繪畫,汲取中國古典美學知識與作畫技巧。

退伍後,正逢台北三峽清水祖師廟進行第三期修復工程,簡政興爭取這份工作,並在雕刻大師陳正雄門下,習得傳統木雕構圖、底稿設定及雕刻等竅門;長達六年投身在清水祖師廟的修復任務,將簡政興的神像與花鳥雕刻造型,淬鍊得栩栩如生,當時他以鏤空雕刻技術,完成吉祥雙獅門神〈守護〉、五隻螃蟹造型的〈同心協力〉等作品,曾分別入選台南府城傳統民間工藝展及台中市大墩美展等。

念佛禪修 雕出情境

一九八九年因母喪,簡政興離開三峽返回大溪老家,擁有在三峽清水祖師廟紮下深厚的傳統寺廟雕工技藝,他開始承接廟宇佛像的雕刻,至此從一個學徒蛻變成獨立的木雕師。在這段期間,簡政興因緣際會接觸佛法,打開了禪與道的窗扇,得以一窺佛神像背後隱含的真義,而作品也從物象逼真的刻劃,提升至情境與意象的表達。

為全心專注創作,簡政興與妻子潛居在石門水庫風景區旁,天天與牛樟、檜木和肖楠為伍。為紓解創作帶來緊繃情緒,他總是以念佛、禪修來調適,如今早晚禪修,每次打坐至少要四小時。簡政興說,透過念佛修行的過程,感覺智慧也跟著增長,而靈修的經驗,也讓他更心平氣和地面對創作的挑戰。

與水墨畫家戴武光的相遇,促使簡政興從木雕工藝轉為藝術層次。由於戴武光欣賞簡政興真樸且不戀虛華的性格,不僅傳達他創作的美學觀、作品的寫意性,也鼓勵他往藝術品發展,簡政興自二○○○年起,開始以枯荷為創作題材,把枯萎的荷葉姿態,與修行的寫意風貌合而為一,成功打造獨樹一格的藝術風格。

直覺創作 修行體現

長期的修行與體現,簡政興已能在「念未起,然刀已落」的直覺狀態下創作,每每總有佳作產生,像是二○○三年參加農委會林務局舉辦的「全國漂流木競賽」,現場以枯荷型態雕刻〈化勁〉一作,傳神表現風吹荷葉的姿態,捲曲葉片又看似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寫實兼具寫意,讓他獲得比賽首獎殊榮。

往後競賽,簡政興同樣以拿手的枯荷系列為主軸,二○○六年的〈飆舞〉獲得全國木雕創作展第三名,同年也奪得第十屆「裕隆木雕金質獎」的最佳巧思獎,並入選第二屆台灣工藝之家。

「我最大的願望,就是透過作品引度更多有緣人。」簡政興說,藝術創作是一種直覺的經驗表達,而作品則是他修行的體現,「無論是傳統佛菩薩像,或是象徵一季輪迴的荷葉,終究期待觀者能心生法喜,進而悟得禪機與真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