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的動物,人也是需要感通的動物,這可以由人需要被他人知道、了解、關懷上得到印證。甚至,我們的自言自語,我們寫文章,也都是一種溝通的表現,一種對感通的渴望。而感覺不被了解、不被關懷,也成為人們不快樂的主要因素之一,問題是,他人真的能了解我們嗎?
說真的,這真是個古老的哲學問題,在西方哲學裡,「他人的心靈」永遠是一種奧秘,而彼此了解也就是旦暮遇之的恩寵,並非欲之即達。在中國哲學裡,莊子與惠施的魚樂之辯更是一絕。你不是魚,你如何知魚樂?你不是我,又如何知我不知魚樂?這些哲學的樂趣且留給諸君細細品味。我現在想說的是:放棄被了解的要求,先把了解留給自己。
讓我們由以下的場景開始。假設我們的耳朵是可以轉下來再裝上去的器官,現在,請各位轉下耳朵放在桌上,攪和之後,再請找出自己的耳朵。試問會有什麼結果?除非耳朵上有耳洞、耳環或特殊問題,否則大多數人是找不出自己寶貝耳朵的。何以見得?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從來也沒仔細了解、認識我們的耳朵。試問:有誰會好好照鏡子仔細端詳自己的耳朵呢?除非它出了問題。請別誤會,我們的重點不在耳朵,而在我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如果我們連自己身上的耳朵都無法掌握,卻要求別人了解我們,這豈不是強人所難嗎?
因此,我建議放棄要求他人了解我們,別人了解我們是變態,別人不了解我們,甚至誤解我們才是常態,不管這樣的誤解是可怕的或是美麗的。這樣的鬆動,先使我們能接納他人,而後,我們再進一步了解自我,並以恕道去關心別人。處處謙退,時時感恩,這正是生命陽光之所在。只要我們能反求諸己,將了解留給自己,就會有更多的陽光與所有人分享。
現在,我想問的問題是:你了解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