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之孫六十歲設基金會 用3D角度看魯迅

 |2013.05.25
1291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新華社記者日前在北京民族園唐人街,採訪到長相頗似祖父魯迅的周令飛。一九八二年與太太張純華在台灣結婚,從此留在台灣的他,為了成立魯迅文化基金會,從台灣回到北京。周令飛說,「我今年六十歲了,血壓挺高,妻女都在台灣生活,但我這個年齡依然要選擇『北漂』。」擁有和魯迅一樣的八字鬍、濃眉、微翹的耳垂和剛毅的臉部輪廓,一九五三年出生的周令飛,是作家周樹人(筆名魯迅)的長孫,父親周海嬰是魯迅和許廣平的獨子。之所以單槍匹馬赴北京,主要是二○一二年七月,大陸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魯迅文化基金會。

在社會組織尚不健全的中國,能成立以名人姓名命名的全國性文化基金會很不容易。「從提出設想,迄今七年多。直到二○一一年我父親去世時,基金會尚未成立。現在真的成立了,總算實現父親的遺願,也算我盡了點孝。」報導中說,周令飛與祖父和父親相似,都是個執著且力求完美的人。「幾乎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從頭學起,比管理一家企業難多了。」早年曾運營一家文化製作公司的周令飛感慨地說。

他說現在的魯迅文化基金會比二○○二年父親周海嬰發起成立的上海魯迅文化發展中心業務更廣,意義也更深。「去年剛到北京時,沒有辦公地點,甚至我還得跑回母親在北京的家『蹭住』,想想六十歲了,有些汗顏……」周令飛說。

作為基金會的「掌門人」,周令飛現在是「七一四」工作制:每周七天無休,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清晨五點三十分起床,整理書稿、處理檔案,堅持看一個小時電視新聞,白天黑夜,在辦公室、車上、飯桌上,到處都在工作。報導說他戒了煙,但愛品茶和少許紅酒。每月往返京滬愛坐高鐵,車廂成了他讀書「充電」的臨時課堂。

「打個比方,過去很多時候我們是用2D,平面地去看魯迅,今天科學技術都這麼發達了,我們完全可以用3D立體的視角來看魯迅。」新華社記者談及魯迅的中國夢時,周令飛以3D做比喻。這個基金會的宗旨是「弘揚魯迅精神,推動中國文化創新發展」。

「對於中國文化,我們的關鍵詞是創新。」他說,基金會的員工從「五○後」至「九○後」都有,其中有些年輕人並不太了解魯迅,也還不了解什麼是基金會,「很難,但是很有挑戰性,很有趣。」周令飛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