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圖/吳娟瑜
我一直很好奇──我生在什麼樣的時代?為什麼今天我會變成這樣?整個成長的過程中,究竟是誰站在舉足輕重的位置而影響了我?
照片中的我約莫五歲,我是家中長女,站在爸爸、媽媽的中間,爸爸左手搭的是大弟,媽媽抱在懷裡的是二弟,右邊角落是一位來家中幫傭的少女。當時,妹妹和小弟都還沒出生。
我臉上沒什麼笑容,有點嬰兒肥,臉頰豐腴,倒是單眼皮被我注意到了,原來我目前擁有的雙眼皮並非美容手術而來,而是在三十多歲時,應該是地心吸引力的緣故,上眼皮比較厚重,因而垂出了雙眼皮,很有趣吧!
當時媽媽才二十四歲,純家庭主婦的她已經擁有三個兒女了;爸爸二十八歲,人生事業正起步。咦?我注意到了,這張黑白照片的背面竟然有著爸爸的筆跡「結婚六周年紀念」,爸爸的字體細長而瀟灑,當年寫下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幾十年後,女兒正想從這張照片挖出成長的蛛絲馬跡。
爸媽當年是富裕人家的子弟,他們有長輩的庇蔭,所以生活條件相當好,但是生性活潑好動的爸爸,耐不住家鄉的單調,寧可舉家遷往台北,寧可選擇不一樣的人生,這當然也就遷動了子女的人生命運。
▼搬家是家常便飯
我常回想──如果不是爸爸堅持把整個家遷往台北,我可能就在家鄉鹿港成長,然後人生又是另一番際遇;幸好來到台北,我得到的文化刺激更多,得到的人生歷練也比一般同齡的孩子提早了些。
爸爸來到台北,沒有老家長輩的監管,彷如放開繩的野馬四處亂竄,結果他愛打麻將,使得家產來得快,去得也快。
在理財不當的情況下,家裡平均兩年搬一次家,算一算,在我結婚離開家之前,我們搬了十多處,可以說,媽媽聽到「搬家」兩個字就頭痛,唯獨我們這些孩子們,對搬家是司空見慣,甚至樂在其中。
以我為例,搬家生涯讓我變得適應力超強,去到哪裡都可以交到朋友,而且很快就能融入團體中,這應該是當年爸爸媽媽所料想不到的吧!
▼開啟了閱讀世界
從小沒有人看出我有文字表達的天賦,更沒有人看出我可以將演說當成志業,因為爸媽為了養育五個子女,平時生活也夠忙碌的了,而「我」是怎麼找到源頭而點滴成河的呢?
這要感謝爸媽在我小學二年級時,全家搬到同安街,我從西門國小轉學到古亭國小。這個轉變,讓我能夠親近接觸住在杭州南路的陳火泉先生,他是爸爸的姑丈,也是台灣的資深作家,他的書房裡有成排的世界名著,小學二年級,我借到人生的第一本書——《法國短篇小說選集》,自此,我成了嗜書如命的小書迷。
▼原來如此的人生
我懂了,在懵懂無知的童年階段,我彷如一塊海綿,四處吸收學習,雖然來到台北,家庭生活也面臨嚴苛的考驗,然而我就在這樣的原生家庭裡練就了一身功夫──我懂得察顏觀色,懂得善體人意,也懂得盡所能來鼓勵旁人。
我是怎麼長成今天這樣的人?
我滿意自己的人生嗎?
如果人生能夠重來一次,有哪些步驟我應該要改變?
既然人生不能重來一遍,那麼我又如何去接受所有已經發生的事呢?
我覺得自己的人生故事很有趣,還值得繼續探討下去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