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文瑜(功文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有位同事前陣子搬到新家住,原本以為一歲六個月大的孩子,搬到新家會喜歡寬敞舒適的新家環境,但沒想到孩子到了新家非常不適應,除了整天黏著母親之外,還不願意吃東西,肚子餓了就吵著要喝牛奶。愛子心切的同事看孩子哭得很傷心,又擔心他沒吃固體食物,肚子會餓,所以只要孩子吵著要喝牛奶,就立刻泡給他喝。孩子習慣喝牛奶之後,更不願意吃固體食物,原本晚上不用起來喝牛奶的他,晚上經常因為肚子餓而起來喝牛奶,從最先起來一次,變成一個晚上要起來三次。
同事看到孩子的飲食狀況變得一團亂,心裡十分恐慌與自責。為了讓孩子在白天多吃點固體食物,好讓他恢復以往固定時間用餐的良好習慣,同事想盡一切辦法準備孩子喜歡吃的餐點,但孩子常常吃一兩口就不吃了,這讓同事更加懊惱與挫折。有時,她忍不住發起脾氣,大聲罵孩子,孩子聽到母親的叫罵聲,更不願意好好吃飯,常常坐在餐桌前哇哇大哭起來。看到此情此景,同事痛定思痛,決心不再順著孩子的意願,也不讓他隨時喝牛奶。她事前告訴孩子:「從今天開始,晚上都不可以起來喝牛奶了,晚上要好好睡覺,這樣白天才有精神好好玩。你今天要記得好好吃飯,這樣晚上才不會肚子餓。」
孩子似懂非懂地點點頭,不過,那一天白天,孩子午餐和晚餐還是只有吃幾口就不吃了。到了晚上,孩子似乎知道不能起來喝牛奶,剛開始小聲地啜泣著,最後忍不住嚎啕大哭。同事平靜地告訴孩子,因為白天沒吃飯,晚上才會肚子餓,現在要忍耐,等天亮才可以喝牛奶。孩子一邊聽一邊大哭,同事一邊安撫一邊猶豫著,真的要讓孩子一直哭下去嗎?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孩子哭了一個多小時,終於沉沉地睡去。
在這段時間,同事有幾度想衝下樓去泡牛奶給孩子喝,她知道只要給孩子牛奶喝,就不會再聽到孩子的哭聲;但她心裡很明白,這對他不好,會讓他更依賴牛奶而不吃正餐食物。身為一個母親,看著孩子因為肚子餓而大哭,而自己為了建立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必須堅持約定的事情——不讓孩子喝牛奶;這真的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不過,同事最後還是做到了!
隔天中午,同事餵孩子吃飯時,孩子吃了一口又不想吃了,同事提醒他:「昨天白天沒有吃飯,所以晚上肚子才會餓,肚子餓是不是很難受?」孩子聽了摸摸肚子,似乎想起昨晚餓肚子的痛苦經驗,皺著眉回應母親的話語。接著,便張大嘴巴大口大口地吃飯。晚上用餐時,孩子似乎又忘了,又吵著不吃飯,不過同事一提醒後,他又有好胃口了,恢復了之前的食量,愉悅地吃完碗裡的飯菜。
許多父母經常會有一種很深的體認,要「給予」其實很容易;而要做到為了孩子好而堅持「不給予」才是真正的困難。因為,在沒有原則的「給予」背後,會讓孩子養成任性及予取予求的習慣;而「不給予」的堅持,卻必須讓父母承受許多心靈的掙扎與不捨,不過,最終它卻能幫助孩子建立好習慣,培養正確的觀念及行為。父母如果能凡事堅持住最初的立場,就能讓孩子慢慢減少任性胡鬧的行為,進而以理性的方式和父母做良性的溝通與互動。
心情小語:愛孩子就為他堅持做「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