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醫院外科部主任陳芸(中)等人推動「好心腸、愛分享」腸衰竭照護公益計畫,希望藉募款與醫院的醫療照護資源,成為全國腸衰竭照護中心。圖/中央社
【本報新北市訊】亞東醫院外科部主任陳芸,熱情致力於小腸移植,讓病患延續生命,有機會再品嘗美食;她在器官移植史,留下重要里程碑。
腸衰竭是指成人的腸道吸收,不足以提供每天所需營養,小孩則是吸收的營養,無法讓他成長。小腸衰竭必須長期靜脈注射,否則會「餓死」,然後朝著小腸復健脫離點滴,或小腸移植兩方向進行。
陳芸表示,她專攻小兒外科,看過許多來不及移植就早夭的案例,使她決心發展移植醫學。在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的鼓勵與支援,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移植外科深造。
早在一九五○年代,小腸移植就與肝、腎臟移植同時開始,但臨床上,手術在民國九十三年間引進台灣。亞東醫院自九十六年開始,陳芸完成全國第一例成人、兒童移植成功案例,是台灣小腸移植的推手。
亞東醫院至今共進行八例,小腸移植手術成功率百分百,五年累積存活率達百分之七十五,與國外相當。對於末期腸衰竭患者,帶來一線生機。朱樹勳表示,台灣已展現與歐美一樣的小腸移植醫療水準。
衛生署去年才通過小腸移植手術,目前手術耗材等都需自費,對許多家庭是沉重負擔。醫療團隊與熱心公益團體、藝人與義工,日前成立「好心腸、愛分享」腸衰竭照護公益計畫,希望藉募款與醫院的醫療照護資源,成為全國腸衰竭照護中心,提供病患及家屬漫長的生理、心理、社會支持。
移植後,患者需要長期使用抗排斥藥,需要營養補充,高蛋白施打與特殊檢查,都是長期抗戰。社會目前沒有專門的長期支持團體,都是一次性的急難救助。陳芸說,小腸移植手術核准後,後續有待政府努力的是,將小腸移植納入重大傷病,納入健保給付及器官登錄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