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說地-- 焚香靜趣

桂秉權 |2006.11.15
328觀看次
字級

焚香是一種幽雅情致,自宮廷至民間都有焚香的習俗。

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有三足香爐,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於是金鑾殿內香繚繞。

《紅樓夢》裡有記載到:元春省親,儀仗隊中太監手提金爐,裡面點的是龍涎香(是一種氣味很濃郁的香料)。

古代文人書齋裡也常常有焚香之舉:

蘇東坡貶官,路過廣州,曾買過十來斤檀香,預備作「焚香靜坐」之用。

長壽詩人陸游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谿詩。」

古代文士淑女操琴賦詩時焚香,想必也是為了創造一種幽雅、寧靜的氛圍之故。

畫家齊白石愛焚香,他說:「觀畫,在香霧飄動中可以達到入神境界;作畫,我也於香霧中做到似與不似之間,寫意而能傳神。」

香在形制上,有線香、棒香、盤香、股子香等等,一般用線香、盤香為多。現代的人多用於禮佛拜願,居家祭祖。平時一些人也有看書、抄經時焚香的習慣,有寧神兼代計時之效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