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是一種幽雅情致,自宮廷至民間都有焚香的習俗。
清太和殿前陛的左右有四只香几,上置有三足香爐,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於是金鑾殿內香繚繞。
《紅樓夢》裡有記載到:元春省親,儀仗隊中太監手提金爐,裡面點的是龍涎香(是一種氣味很濃郁的香料)。
古代文人書齋裡也常常有焚香之舉:
蘇東坡貶官,路過廣州,曾買過十來斤檀香,預備作「焚香靜坐」之用。
長壽詩人陸游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谿詩。」
古代文士淑女操琴賦詩時焚香,想必也是為了創造一種幽雅、寧靜的氛圍之故。
畫家齊白石愛焚香,他說:「觀畫,在香霧飄動中可以達到入神境界;作畫,我也於香霧中做到似與不似之間,寫意而能傳神。」
香在形制上,有線香、棒香、盤香、股子香等等,一般用線香、盤香為多。現代的人多用於禮佛拜願,居家祭祖。平時一些人也有看書、抄經時焚香的習慣,有寧神兼代計時之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