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崑劇團與浙江崑劇團首度合作演出《范蠡與西施》。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越王勾踐復國故事,早因電影和電視演出而家喻戶曉,其中范蠡與西施為國家犧牲愛情,故事流傳千古。現由台灣崑劇團與浙江崑劇團共同製作演出的新編崑劇《范蠡與西施》,更合乎崑劇格律、曲牌和文學性,兩岸三組主角共譜春秋愛情傳奇。
台灣崑劇團長洪惟助編劇、上海崑劇團沈斌導演、周雪華作曲,演員陣容分別由台崑的趙揚強、溫宇航與浙崑的曾杰飾演范蠡,台崑的楊莉娟、陳長燕與浙崑的楊崑飾演西施。沈斌表示,三組主角各有不同行當,也表現范蠡與西施不同時期的肢體和心態。
《范蠡與西施》改編自明代梁辰魚的《浣紗記》,《浣紗記》被認為是第一部崑劇作品,然而至今只剩少數折子流傳下來,劇本不符合現代的審美要求,劇幅冗長、結構鬆散,文詞過於藻飾,而且人物流於類型化、平面化。
洪惟助改編《浣紗記》,從原著的四十五齣刪減至十一齣,洪惟助表示,《范蠡與西施》以愛情主線與家國興亡副線,擺脫《浣紗記》以報仇復國為唯一目標的傳統觀點,在吳越相爭的時代背景下,深入刻畫范蠡與西施的救國情懷與男女愛情的掙扎,展現更具深度的心理層面。
洪惟助笑稱《范蠡與西施》是他七十歲生日的禮物,已經在腦海中構思半世紀了,「我從大學念中文系開始,就想要創作崑劇劇本;一九九○年與曾永義創辦崑曲傳習計畫,培養台灣的崑劇演出人才。《浣紗記》是第一部崑劇作品,也是我個人的第一部完整崑劇劇本。」
沈斌指出,這齣戲的行當要求齊全,生、旦、淨、末、丑皆有。范蠡的角色,要求文武雙全,要有巾生的瀟灑、雉尾生的威武,也要有官生的氣勢;在戲劇性的場面,「定計」一折,勾踐求范蠡能同意將西施獻給吳王,范蠡的錯愕悲憤與勾踐的驚天一跪,是原本《浣紗記》沒有的,是洪惟助的創意。
《范蠡與西施》展現崑曲細膩而優雅的抒情,挖掘人物的心理動態,發揮演員的唱、念、做、打、翻的戲曲基本功特點來塑造人物,力求做到好聽、好看、動人的舞台藝術效果,五月三至五日在台北城市舞台演出。五月二日台崑與浙崑將共同演出經典折子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