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日前在台大主持一場會議時,希望降低現行大學畢業的學分門檻,減輕教師教學時數,使課程內容更充實,藉此提升學分品質,達到修課成效。這固然是針對時下大學學分太過「營養」的檢討,但造成修課成效不彰的主因,恐怕是評量模式保守。
筆者大學時,由於考試題目雖名為申論,仍多是背誦筆記得分,使我有了以自發研究為重的學習態度,而以基本學分畢業,成績未達前幾名,卻通過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補助,也得到校內研究傑出獎,但在研究過程,修課內容並未對我有實質助益。
由於國人對考試的公平性太過迷信,因此即便到了自由學風的大學,還是以考試判定學生的修課成果,但這不能養成學生治學、獨立思考的能力,必須仰賴大學在學分上給予目標導向的課程,讓學生體驗成長,激發邁向目標的巧思,才能有獨立治學、思考的大學生。
所以千萬別再把新鮮人訓練成得分機器,因為求學最精采的部分並非分數,而是腦力激盪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