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第一、第二段,離十種惱亂、閒處坐禪,是與戒、定相應;第三段、弘經者可親近的第二親近處,是觀宇宙法界真理,與「慧」相應。
第二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釋義
「如實相」:實相,是一切相的根本;即是無相。菩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觀中道的智慧,沒有凡夫與二乘的顛倒。「不動」:就是「定」,即「無所恐懼」。「不退」:心心寂滅,沒有妄想,稱「不退」;不退到愚痴上去,就是得到般若智慧,不會再做愚痴的事情了。「不轉」:不受輪迴所轉。
「如虛空」:像虛空一樣。「無所有性」:沒有自性、他性、共性、因性、果性,所以一切都空了。「離四句,絕百非」:不可思議的境界,即「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的不可思議境界。「不生」:不生無明、不生智慧,即「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不出」:就是不入;無出、無入,是如來的本體。如來的本體是沒有出、也沒有入,即沒有無明、也沒有智慧可言。
「不起」:證得如來的理體,一切權法都寂滅了,不再生起了。「無名」:沒有名字可以代表這種「理」。「無相」:沒有什麼相,可以把它表現出來。「無名」就是「性空」,「無相」就是「相空」。「實無所有」:讚歎中道觀;中道觀,不落於空有二邊,故說「實無所有」。「無礙」:中道的觀智,能遍入一切法,雖然遍入一切法,而沒有障礙。「無障」:沒有一法可以遮障這個中道觀智。
從「觀一切法空」到「無障」,共十九句。「觀一切法空」,是能觀的智,是「總標」;後十八句,這是分別解釋,叫「別釋」。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與〈法師品〉的「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相關連,並提示弘經者對於諸法應該「不動不退乃至不生不出,無名無相實無所有」而無所著。
以此行處、親近處之修行,立身處世,弘揚《法華經》,這是所謂的身安樂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