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史記》寫項羽之死:項羽兵敗,不肯忍辱渡江,下馬與漢軍短兵相接,施展「萬夫不當」之神勇,頃刻間「殺漢軍數百人」,「漢軍皆披靡」。
項羽不肯苟且偷生,對漢軍中的「故人」 騎司馬呂馬童說,我聽說漢軍懸賞我的首級千兩黃金,並能封萬戶侯,我就送你個人情。說完就自刎而死。
項羽活著,是漢王劉邦寢食難安的心腹大患;項羽之死,是漢軍之大幸,本該大功告成、皆大歡喜、萬事大吉!
然而,《史記》中這麼一段毫不起眼的文字細細讀來卻驚心動魄:「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項羽死後,漢軍將士為爭奪「千金」、「萬戶侯」展開了一場無比慘烈、無比血淋淋的「搶屍窩裡鬥」。
騎司馬呂馬童搶得了項羽屍體的一部分,後被封為中水侯——這也算是遂了項羽的一分遺願。只是,那「相殺者數十人」豈非白白丟了性命?
「相殺者數十人」,《史記》中也好,其他史書中也罷,沒有誰專門為他們蒐集、考證、留下他們的名字。
遙想兩千多年前,司馬遷不動聲色寫下這耐人尋味的「相殺者數十人」六個字時,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無比的悲憫和嘆息。他的悲憫和嘆息,蓋過了他對功名利祿及爭奪者的鄙視和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