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六五○~六九二年),陜西華陰縣人,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幼年才顯當時,時人誇奉神童,後應制舉中第,任校書郎、崇文館學士、盈川縣令等等,故又稱楊盈川。
其自云:「吾愧在盧(照鄰)前,恥居王(勃)後。」有謙有狂,不為四傑名氣所限。專力邊塞,氣宇當行,豪壯渾厚,反宮體詩,重骨氣清健。明.胡應麟《詩藪.內編》論:「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勃),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意其樂音純正。有《楊盈川集》。
見其〈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雕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軍行〉乃漢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境況。唐高宗時,突厥經常入侵,裴行儉奉命外征,楊炯此詩或成於此時。
首聯言警醒的烽火傳至長安,壯士胸懷躁動不已。烽火句與《漢書.匈奴傳》有異曲同工之意:「烽火通於甘泉、長安數月。」「西京」指長安,「照」字為誇飾法,使起勢空間廣大,更形烽火瀰漫力度,「自」字表現人人如此決心之意。
頷聯敘遣兵的符令立刻飆出宮闕,驍勇騎士直攻龍城。「牙璋」是古代兵符,為調兵憑證,分兩部分,相合處牙狀相嵌,稱為牙,朝廷與主帥各執半,此處代指奉命出征的將帥;「鳳闕」是長安宮闕,漢建章宮圓闕鑲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龍城」是漢代匈奴聚會的都城,借稱敵軍重地。牙璋、鳳闕是師出有名的壯懷激昂精神,鐵騎、龍城渲染豪兵壓強龍態勢。牙璋與鐵騎並襯,鳳闕與龍城相對,詞豪格壯,對偶精工,軍隊戰騎凌厲風行,聲勢浩大。
頸聯以雪色暈天,軍旗褪色,狂風刷響,雜混鼓聲。「旗畫」為軍旗上彩畫,旗的飛揚象徵與鼓的動盪精神,使戰場壯烈激情,此聯視覺聽覺俱足,以戰場雪景風聲鼓聲壯大役戰慘烈,開啟尾聯決心,寧為「百夫長」帶兵掠陣,也不甘端守書冊,聊為「書生」。「百夫長」是一百個士兵的頭目,喻下級軍官。冰天苦地,戰雲詭譎,仍盼為百夫長,以效綿薄之力,是平凡生命的不平凡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