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民進黨前新潮流系的林濁水和李文忠雙辭立委,各方解讀不一,如果冷靜觀察,雖會引起政壇和民進黨的震撼,但仍須了解林義雄和蘇貞昌的態度與動向,同時不論「倒扁」態勢如何發展,綠營支持者的態度更是關鍵。
台灣政情特殊,藍綠幾各半,許多事情不能持一廂情願的看法,像綠營的支持者,儘管未必認同陳總統若干涉嫌貪腐的作為,然他們對「本土政權」的堅持,則是根深柢固,而過去「被殖民」和國民黨的「外來政權」統治的傷痕並未消退,致今「阿扁」即便是「阿斗」,也要力挺,這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因此,姑且不論施明德的「紅衫軍」或藍營、反扁媒體如何賣力演出,卻使其「反作用力」更大,縱如李登輝的態度曖昧或如李遠哲的公開信,頂多傷其皮骨,均難有撼動效果,這從蘇揆近日的七次態度變化,不難了然箇中的難處。
觀察林李的辭職內容,仍是以含淚向綠營支持者表態為主,堅持「本土、清廉、改革」的路線,雖對國民黨黨產問題或轉型正義不足,一樣撻伐,仍遭毀譽參半的批評,足見政治問題難以「司法、道德」標準對待。
不過,林李的雙辭也會引發民進黨內和派系的鬥爭,因為自游錫接任黨主席後,雖似打破派系共治,轉為「扁游實治」局面,也解散組織力、論述性均強的新潮流系,及扁系的正義連線或謝系的福利國等,但因攸關二○○八年的總統大位之爭,派系仍變相的「名亡實存」,相互結幫拉派的情形益發明顯。
而新系又有南北的差異,南部「挺扁」、北部「挺蘇」,謝系又與獨派結盟,因此目前可謂為蘇、謝、游的「三大天王」之爭,而陳總統的意向又是他們成敗的關鍵因素,故個個謹慎小心,不易為藍營左右。
反觀泛藍政黨至今仍不脫「宮廷」身段,以菁英取向,政治鬥爭也如京劇般「有模有樣」,其思維模式及身段和民進黨的草根性、草莽作風相較顯有落差,故往往只知己不知彼,未必能抓得住「彼心」,譬如只知學台語、唱歌仔戲、祟台賢等皮毛功夫,未能深入攫獲「彼之所欲」;同時傾斜彼岸的「國共論壇」作為,復易引發疑懼之心,像「反貪腐」便異調為「反扁」,扭曲成「反本土」、「舊勢力奪權」等即為例證。
所以泛藍政黨倘若不能改弦易轍和深切反省,並有「直指人心」的改革作為,將會使許多事情的正當性反成荒腔走板,影響社會觀感而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