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預期的,陳金鋒在亞洲職棒大賽中有傑出表現,也一如預期的,日本職棒也表達出爭取加盟的興趣;相對於此,中華職棒如何應對,似乎都將動輒得咎。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以前在國際賽事中,我們有許多優秀的選手被日本職棒吸收,最早的李來發、高英傑,之後的二郭一莊,到最近的呂明賜、郭李建夫、張誌家等,都是明顯的例子。一開始,我們還覺得對於國內的棒球運動是一種激勵,但是長期看來卻覺得不是如此。
因為這些選手的發展,很明顯的,都是將自己最尖峰的歲月奉獻給日本職棒,不過一旦稍走下坡,中華職棒就必須予以承接,而其附加價值顯然已每況愈下,甚至有些選手拉不下臉,不願意回國,最後就只好提前結束職棒生命。
相對於此,陳金鋒是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因為好不容易才說服他回國,如果在這麼短的時間就離開,其所造成的後遺症將相當巨大,因此,相關主管單位在此時絕對不能坐視不管,否則中華職棒可能因此分崩離析。
當熊隊總教練洪一中在出發前說出自己的無奈時,相關人員應該認真思考,畢竟台灣的職棒環境已經不好,指標性球員更有限,因此在參與類似賽事時,心情自然忐忑不安,那麼,我們是否要重新考慮參加比賽的必要性呢?尤其在我們球員來源無法增加,相關培訓經費難提升的情況下,職棒基礎將更不穩定,因此,當我們面對挖角動作無法有所回應時,又何必一定要將職棒球員送上日本職棒選秀舞台呢?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