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專家尚‧克利斯朵夫‧維克多(Jean-Christophe Victor)製作了一個廣受歡迎的電視節目,叫做《在地圖底下》。他一連串三本跟世界地圖有關的書籍,都顛覆了一般人看地圖的方式,重新思考現代人的自我定位。
其中,最近引介來台的《世界的中心,現在是哪裡?》,提醒歐洲人要了解亞洲憑什麼已經成為世界的中心,以亞洲為中心的世界是如何運作?這樣的說法,很多歐洲人可能不以為然,卻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實。這幾年歐洲金融危機,中國出面大力援助,不只買債券,買礦場,甚至買了好幾個歐洲國家的港口經營權,讓歐洲人既感激又心生警惕。
這本書,提到教育的一個章節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認為二十一世紀教育已不只是社會議題,更是戰略議題。高等教育是創新發明的跳板,也是學術中心跟國家之間激烈競技的場地。
據統計,過去十年,世界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幅成長:印度、印尼、中國、巴西、南非等新興大國,中產階級增加,國家以公共政策提倡知識學習,高等教育已經開放給更多年輕人,不像以往那麼專為精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高等教育的學生人口,二○○○年是九千七百萬,到二○○八年已達一億五千九百萬!
其中,二○○八年,每一百名大學生當中,就有兩個人出國留學。全球總共有三百三十萬個國際學生,大多數留學生來自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亞洲則是二○○九年全世界留學生的來源區域,許多亞洲年輕人喜歡到美國、歐洲、日本和澳洲留學。同時,世界各國主要大學也紛紛加入各種排行榜的競賽。
尚‧克利斯朵夫‧維克多從地緣政治的角度觀察,高等教育高度競爭的結果,可能會讓人質疑「知識」愈來愈「商品化」。尤其是有錢國家和新興國家競相爭取學生和科學工作者,貧窮國家的知識精英外流,更阻礙窮國的發展。
在歐債危機之後,歐洲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富於創新力。跟美國、日本相比,二○一○年世界上前十五名最創新的企業(專利登記數目最多的企業),就有八個在亞洲(五個日本企業,兩個中國企業,一個南韓企業),歐洲只有六個(其中三個在德國),美國也只有一個。如果只看前五名,分別是日本的Panasonic,中國的中興通訊,美國的高通,中國的華為和荷蘭的飛利浦。十年前,大家可能還不知道中興通訊和華為是什麼樣的公司,現在已經躍居世界最創新的前五大企業。
值得台灣警惕的是,在這場高等教育競賽中,幾乎看不到台灣的角色,也察覺不到台灣的警覺。當大學的學費一再調漲,教學品質卻未必能提升,學生忙著打工,老師忙著被評鑑,全都在忙外務而非教育的此刻,其他國家已經飛奔向前。
對一個缺乏自然資源的國家來說,發展教育是唯一的活路。但是現在台灣似乎不再關注高等教育品質,當大學愈來愈庸俗化,教授必須陪著學生打球,當啦啦隊,開學前要到車站列隊歡迎學生入學的此刻,難怪台灣的國力也就跟著愈來愈衰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