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法院延宕已七年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審查,因被執政黨當作「抵制」非核家園的「秘密武器」,終於要晾出來曬曬陽光。過去七年間,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三度送請立法院審議;從民進黨執政的二○○六年首度送進立法院迄今,已歷經三屆立法委員。這段時間,縱使國內外的有識之士,積極呼籲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立法院卻都以若有似無的態度審查,拖到當屆立委任期屆滿,再以「換屆續審」為理由退回行政院,再重跑一次流程。
明眼人也看得出來,立法院並不熱中讓溫室氣體減量法早日施行,因為這項法案將影響產業界的利益。因此,長期居立法院絕對多數的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日前呼籲立法院應盡速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真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或許,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有機會在反核氣氛的掩護下,完成立法程序。
台灣的人均碳排放量,長年維持在全球的前二十名左右,大約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形象不佳,但在缺乏上位法律的支持下,國內對於減碳相關的政策執行並不積極。
雖然環保署這二年陸續公告多項溫室氣體申報的相關作業規定,畢竟都是枝節或程序性的工作,真正對節能減碳有重大影響的減量和再生能源發展的政策,卻未見到其他部會採行具體踏實的作為,甚至還提出設置國光石化和大煉鋼廠等高耗能、高排碳的產業。
政府對開發再生能源幾乎是用「虛無因應」的態度來面對,目前再生能源占比還不到百分之五,在此情形下的「廢核公投」,要人民在「廢核」和「高排碳」間作選擇,根本不能算是在「自由意志」下的公投,就像一個每天只供應泡麵給小孩食用的怠惰父母,面對小孩的抗議時說,「好,你可以選擇吃泡麵或喝開水充飢」般的荒謬。
政府長期的怠惰,導致人民能夠選擇的空間有限,根據環保署的估算,廢核後,到二○二五年時,我國要將排碳量降至二○○○年的基準,將有八千萬公噸的落差,也就是說,若要廢核,台灣要履行減碳承諾的機會就愈來愈渺茫,勢必失信於國際。令人納悶的是,政府宣布減碳承諾已多年,這段時間除了繼續興建核四廠,沒有其他積極減碳作為,政府真的在乎國際壓力?
去年台電調漲電價後,官方統計一般用電戶的電費並沒有明顯增加,顯然有不少用電戶在電價調漲後,改變了用電習慣或換裝節能電器,落實了節能減碳的目標,這個案例充分顯示政策對人民行為的影響力;反過來看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延宕七年還在立法院待審中,縱容產業界從事以往耗能的方式生產或服務,難怪除了少數較具社會責任、或因進口國對產品的碳足跡有限制的企業,以積極的態度在力行低碳策略外,多數的產業仍無動於衷。
我國要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核電或再生能源都是選項,但除了使用清潔的能源,減少排碳量也是重要的策略,期待立法院不要再操弄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誠實履行台灣作為地球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