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與入世

人間社記者張彬彬  |2013.04.14
9544觀看次
字級

一個修道者,要如何用佛法的角度,來融合出世與入世的生活、弘法利生呢?佛光山福慧家園上周共修主題「出世與入世」,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主持,與談人有本緣藏主編妙書法師、編藏處職事妙年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劉招明與勝宏實業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蔡璧玉,藉由精采故事與生命經驗分享,釐清出世與入世的觀念,進而探討如何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出世與入世要如何釐定?妙書法師表示,出世間的「世」代表時間縱軸、「間」代表空間,橫跨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世,出世是一種觀念,二乘人與菩薩最大的差別,便是發心不同,菩薩具有「出離心」,不但是成佛的基礎,也要在眾生中求。妙書法師也分享,出世與入世如何融合?最大的關鍵便是態度與境界,面對世間,要看我們用什麼態度去面對、認知,例如:與人相處,要多看他的美與他的好。出世的生活,要由「心」出發,找回真心,讓自己的人生,保持隨緣自在與發心立願的生活。

妙年法師在說明「出世」的意義時提到,「出世」不一定要出家,而是「心」是否有出離?要常反觀自照、檢視自己的念頭,是善念居多?還是惡念居多?透過不斷地修行,來修正心念、淨化行為,學習看淡權勢與名利,遠離貪、瞋、痴,讓自己不因外境而迷失,進而效法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精神,迴小向大、自利利他,因為出世的生活,即是一種安貧樂道的清淨生活。

劉招明談到,人不能離群索居,在社會中,人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引用佛光山開山的智慧法語勉勵大家,佛法的實踐,要能締造「自心和悅、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生活。劉招明也分享,自從皈依以後,在星雲大師教誨下,身段變得更柔軟,也學會轉念、布施與廣結善緣,當自己體會到佛法的妙用之後,更懂得去創造因緣,讓身邊的有緣人同霑法益,諸如:在工作場所敬設佛堂、舉辦讀書會,讓工作中有佛法,可增加彼此的共識、減少煩惱,也讓大家在親近善法中,種下菩提善種。

引用生活經驗來現身說法的蔡璧玉提到,一切唯心造,人心若能點亮,便能照見五蘊皆空,每件事情都有正、反兩面,不要只看表相,入世與出世的修行,在於自己的起心動念裡,「善護念」非常重要。她分享在工作場合中,曾以「黑糖融於水」的智慧故事,說明黑糖在放入水中以前,要先倒掉一些水(去除貢高我慢),並將黑糖磨成粉(去我執),之後才能真正融於水(無我),分享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察覺自我、去除貢高我慢與我執,方能以無我的空性,與大家群策群力、融合一起。

永本法師除了引用星雲大師的慈悲開示,教導大家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之外,也不忘叮嚀與會大眾,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不但是大家行菩薩道的修行典範,修道人更要讓入世的生活與出世的態度,融合在一起,才是圓滿菩薩道的最佳實踐。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