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我去山東南部的棗莊,參與一場以兩岸文學藝術為主題的論壇。
棗莊之南是嶧城;嶧城之東,便是隸屬臨沂的蒼山縣之蘭陵鎮。
蘭陵,好熟悉的名字。李白的詩「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盛來琥珀光」(〈客中行〉),說的就是這裡;傳說寫《金瓶梅》的「蘭陵笑笑生」,是否此地人士,我沒去多作了解;《史記‧孟荀列傳》中說:「荀卿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戰國之際,蘭陵屬楚,古書上說「故城在山東省嶧縣東」。
我來到了蘭陵。主辦單位的程序表上說,此行旨在尋訪台灣作家王鼎鈞先生的故居。
巴士從大道轉入小巷,一段恰可緩行小巴的水泥路,四處舖曬著黃黃的玉米,以及乾枯的枝葉;兩旁低矮房舍,可以看出是一小村落。車子很快就無法前進了,我們下車步行,走幾百米田間產業小路,一座「荀公亭」在焉。
我完全沒有心裡準備。那其實是一座古墓:楚蘭陵令荀卿之墓。石碑立於清光緒三十年(一九悾四),右有「蘭陵古墓」石碑立於石墩之上,標明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左有「補建荀子墓碑」,立於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墓區雜草叢生,頗為荒涼。
由於剛遊過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見識其富麗巍峨之狀;且知近曲阜之鄒城有相當規模的三孟(孟廟、孟府、孟林),站在荀子墓前,我頗為感慨。
荀子本趙人,為孔孟之後的儒學大師。曾遊學於齊,三為稷下學宮祭酒;後來,他到了楚國,春申君命他為蘭陵令,但春申君一死,他官就沒得當了,從此就住在蘭陵,聚徒講學(李斯和韓非曾為其弟子),著書立說(寫完儒學經典《荀子》),以迄終老。一代大儒,埋骨蘭陵。
王鼎鈞生於蘭陵,他在回憶錄首冊《昨日的雲》的首章〈吾鄉〉中素描蘭陵,也寫到荀子墓,提到他「小時候爬上去翻跟斗」。鼎公故居已毀,今改建為一商場;而荀子墓雖存,卻僻陋荒涼如是。建議山東有關當局,在推廣蘭陵美酒之餘,重視這古今兩大文化資產,重修蘭陵古墓,如有可能,為鼎公築建文學新居,庶幾不負蘭陵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