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法磁譜儀(AMS)位於國際太空站(ISS)外部 ,2010年安裝完成並開始蒐集宇宙射線的數據。圖/中研院提供提
【本報台北訊】中研院院士丁肇中領導由16國組成的阿爾法磁譜儀(AMS)實驗,在2011年5月成功發射的全球最靈敏的粒子譜儀,繞行地球蒐集宇宙射線。前天AMS團隊在美國公布前18個月的觀測資料,目前共觀測到約40萬個「反電子」電子的反物質,總量是科學界歷史觀測總和的10倍;這可能代表科學家終於找到「暗物質」。相關研究成果將發表在《物理通信評論》。
中研院院士李世昌也參與AMS計畫分析工作,昨天早上在中研院公布這個消息。他表示,找到更多反電子,代表宇宙中存在新的「反電子源」,有可能是兩個暗物質相撞產生。他解釋,根據天文觀測,宇宙中應該有我們看不到的「暗物質」存在,這些暗物質與我們知道的物質不同,沒有強作用力、弱作用力及電磁作用,但具有重力,也可能存在其他新的作用力。他舉例,光經過物質旁會被偏折,但若不假設暗物質存在,科學家觀測到光經過星系的軌跡就不合理。不過,過去科學一直無法找到暗物質。由於兩個暗物質相撞會產生電子與反電子,科學家認為,新的「反電子源」有可能來自暗物質相撞,是令人興奮的進展。但反電子也可能由中子星或黑洞產生,李世昌表示,仍須進一步分析數據,才能證實這些反電子的能量是否符合暗物質相撞的特性。李世昌負責統籌台灣AMS計畫,他指出,台灣是AMS觀測計畫5個主要參與國之一,AMS上有台灣中科院自製的電子儀器,經過近兩年運作良好,讓美國太空總署(NASA)相當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