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總統蕭萬長參加「博鰲亞洲論壇」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他提出三點有關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建議;而習近平也提出了兩岸經濟合作的四點希望,表明會更多考慮台灣民眾的需求和利益,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台灣企業與大陸同等待遇。
目前兩岸雖已達成經濟合作協議,但後續協商進程仍待持續。誠如習近平所說,「兩岸應該爭取盡快簽署服務貿易協議,力爭在今年內完成貨物貿易、爭端解決等議題的磋商。」兩岸間經濟合作在穩定的基礎上平穩進行,但是台灣的經濟現階段仍遭遇極大的困境。
由於國際間的區域經濟組織不斷擴展,美國在亞太地區推動「再平衡」戰略,拉攏亞太國家參與「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也積極洽談中,東協加六也成立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幾乎周邊國家都已有區域經濟合作的架構,當這些組織正式運作之後,彼此間零關稅的互惠待遇,必然使台灣邊緣化。而台灣在和新加坡、紐西蘭等國家進行雙邊談判卻遲無結果,台灣透過大陸加入這些區域經濟組織也愈來愈急迫。
蕭萬長最早看出台灣經濟的盲點而提出共同市場的主張,但未獲得進一步的回應,因台灣的國際地位輕微,主要的還是兩岸關係,大陸基於主權問題始終堅持在國際上只有一個中國,因此在所有國際場域中都封殺台灣的參與機會。而兩岸關係經過這五年的進展,互信已逐漸建立,大陸慢慢理解台灣參與區域經濟組織的迫切需求。
習近平在回應蕭萬長提出的區域經濟合作時表示,「兩岸可以適時務實探討經濟共同發展、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為兩岸經濟增添新的活力。」他承諾會考慮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給予台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國台辦發言人楊毅說這次會談「積極而富有成果」,「兩岸可以找出適當可行方式,務實探討合情合理的解決方式。」
馬總統對「蕭習會」也持肯定態度,對於兩岸要盡快簽署服務貿易協議表示欣慰。然而,馬政府也應該注意到習近平「四點希望」談話中有關「兩岸一家」的大前提。其一,希望兩岸本著兩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其二,希望兩岸同胞團結合作,共同致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由於馬政府主張三不,顯然和這兩個前提背道而馳,將會讓兩岸的和平發展進程產生阻礙,有待化解。
台灣要加入區域經濟組織本來就存在很大的困難,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歷經了數年之久;兩岸簽訂ECFA後,有了緊密的經貿交流經驗,加上兩岸善意互信的建立,才有「蕭習會」中習近平的正面回應。盼望「蕭習會」是兩岸經濟合作轉型的起點,未來可以攜手邁向區域經濟組織的合作推展,為台灣經濟創造生機活路,展開兩岸關係的新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