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古老的英國趣聞說,彼特威廉(Peter William)不到二十歲就擔任英國首相,並深以自己純潔的私生活自豪,可惜他年紀輕輕就過世了,彼特過世時來到天國之門,聖彼得問他:「身為一個政客,你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上天堂?」彼特指出自己從來不接受賄賂,也沒有緋聞等。
但是,聖彼得粗暴地打斷了他的話:「我們對於你沒有做什麼,一點也不感興趣,你到底做了那些事情?」
什麼是傑出的政治家?除了潔身自愛外,要有能力勇於替人民做有利的事。
今年台北市長候選人的從政資歷,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次,所以首次的電視辯論會,格外引人注目,但是除了在申論時談了自己治水、治安的抱負外,整個的焦點都在貪腐,其次是政黨忠誠度。郝龍斌面對的是郝家水電費,甚至拉法葉艦案;謝長廷的困境在必須面對扁家貪腐如何處理或切割的問題,以及高捷案;宋楚瑜也有興票案陰魂不散。從此次辯論會已可預見,未來的選戰主軸,除了弊案還是弊案。
在國外的選戰,雖然對人格特質也很重視,但仍然將重心放在政策的攻防上,以美國總統辯論為例,看到的都是伊拉克戰爭、振興經濟方案、外交政策,甚至同性戀、墮胎等的辯駁,彼此都犀利指陳對方政策缺失,來爭取選民的認同。
為何台灣選舉,政策永遠是配角?
一、關鍵在媒體:如果仔細觀察,各電子媒體在報導這場辯論時,全部是截取貪腐與政黨忠誠度的攻擊,沒有一台在報導政見,更沒有去檢視政見,媒體取材的偏頗,注定了政見成為龍套的命運。
二、民眾的心態:台灣的民眾對冗長的政見一向缺乏耐心,對自己家園的建設不關心,大家長期在貪腐與弊案中打轉,已經成癮,明明知道不好,但就是戒不掉;加上顏色主導了一切,管他政見好不好,我只認得顏色,做投票的依據。
三、候選人的隨波逐流:為了迎合社會口味,為了譁眾取寵,候選人就在貪腐與政黨忠誠度大作文章,要候選人耐住寂寞,孤獨的堅持以政見取勝,忍受鎂光燈的黯淡,並不容易。
但是我們一定要忍受這種惡質化選風持續的加溫嗎?難道除了負面的弊案外,正面的政策不能端上檯面嗎?我們的政客都在強調自己的清廉,但是能不能花些時間告訴人民,你們打算做些什麼?
選舉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有誰真正清楚候選人的政見,而且是認同政見而決定投他的?我們清楚知道弊案是真正的主角,但是仍然忍不住的期待,除了水電費、拉法葉、高捷案、扁嫂起訴、興票案之外,請告訴我們,你們當選後,要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