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敦煌市區,一路趕往曾是西北要塞的千古關口,不論是陽關或玉門關的故事,聽到它們的英名,就有股塞外風光馬嘶駝鈴的聯想,值得前往參訪的不只是名勝故事,也是個窺視歷史夢魂的時刻。
沿著鳴沙山麓行車,除部分已修好的大路外,飛沙走石在一望無際的沙岩中展開。炎熱難當的大太陽,直接把晒紅的溫度提升起來,不知多少熱度才會使人暈厥,我則已沉沉欲昏;聯想到古人騎馬步行途經這條商旅之路,是怎樣熬過的?又有多少英雄好漢不畏旅程艱辛,為保家衛國,戰爭旗海飄揚、嘶喊與戰鼓隆隆,為生存而戰吧!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環視周遭地形,由陽關道到陽關站,岩沙千里,引水困難,使之自然成為防衛要塞,又因六畜豢養興盛,商業功能活絡,在此出關邊城,多少文人騷客留下了「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或「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的經典詩文,剛毅雄奇的豪情,感人至深!
與陽關呈犄角之勢的玉門關,是漢代時設立的出入關口,不僅深具商業、軍事意義,同時也是文化交匯之處。從考古的發現,印證了此地典章文物豐富真切,說明玉門關成為國際化城市的條件,由此文獻看當時與西域諸國的交流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歷歷在目。
現存的土牆殘影中仍可感受昔時森森然之氣勢,此刻,不覺想起「大將西征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的詩句,這個玉關,應就是玉門關吧!我要多看幾眼。
古人擇地設站,建立城邑,均有設置道理。陽關與玉門關在綠洲要塞處設置關口,既能維持較理想的生活,又有不得不然的文化交流環境。現在看起來荒涼乾旱飛沙走石,不免有些感傷,但細數來時路的艱苦,如何不珍惜眼前所擁有,我們當以古鑑今,知道環境險惡更得奮勵向前,徒在口頭呼喚辛勞,又能如何呢?
回程時,迷遠道,思歸期,滿地石礫,我想說的說不出來,在這古道殘陽映照,有分滄然淚下的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