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實驗是可以反覆試驗,直至成功為止,如不危害生命安全的;有些是以人為試驗,但可一步一步修正,如教育改革;有些是以人為主的試驗,但是完全不能出絲毫的差錯,如高鐵。
高鐵通車一延再延,近日又出現上千個錯誤警訊,讓官員和機工人員急得狗跳牆;日前在台中先舉行的通車典禮,宣稱「不通車,只典禮」,其目的是在於配合國外人士的時間,也間接反應出高鐵的紕漏過多,以致無法安心舉行通車。在時速高達三百公里的情況下,一旦在未獲完全保障下即急著通車,萬一出了事,人命關天,可不是下台可了事的。
筆者認為,有三項策略是決不可輕忽的。
其一標準作業流程(SOP):從高鐵最初的規畫、勘察、動工、通車等數階段的程序,一定得依照嚴格的標準流程,只要其中一個環節出問題,就得重頭再試驗,尤其在後期通車的階段,舉凡交會列車、緊急應變狀況、逃生演練、站務交接等要不斷的模擬。
其二安全檢查:每一個環節,舉凡機輪的轉動、引擎的氣壓、軌道與車體的吻合、電路電壓的控制,乃至土建工程、橋面支撐架等,務必通過層層且精密的儀器與人工安全檢,不得馬虎。
其三危機處理:除了必備的逃生門外,站務人員及維修人員、隨車長也該有能力解決突發狀況。在尚未通車前,應向民眾大力宣導有關安全防護與逃生要領。
高鐵是台灣走向更現代化的指標,也是縮短城鄉差距與形成一日生活圈的交通工具,務必要在萬全的準備下,不容許工程品質粗糙及意外發生,就算是延遲,也要讓老百性覺得延遲得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