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日前表示,博士生賣雞排應課徵「教育浪費稅」,震驚教育界。二○○五年李遠哲首度為教改認錯。他說本來想紓解升學壓力,最後不減反增;社會當初對教改會期待甚深,教改會卻沒做到,他是該道歉。
怪的是,二○○七年,大學指考放榜,最低四科總分十八分就可以入學,有人怪當年教改造成廣設大學、低分綠取的結果。但李遠哲不再道歉,反而說:「計程車司機念大學,也沒有什麼不好!」
今年二月,中研院高等教育及科技政策建議書指出,近二十年前教育政策推動「廣設大學」後,大學校院由五十八所增為一百四十八所,入學幾無淘汰機制,人才素質漸趨低落,如今更因少子化衝擊,預估十三年後將有四成大學倒閉。
這份建議書出自中研院,李遠哲也名列顧問。李遠哲態度前後矛盾,令人摸不著頭緒;但假使我們接受「計程車司機念大學,沒有什麼不好」,認為是一種高度理想的教育、社會與職業的烏托邦境界;那麼「博士賣雞排」也無不可。當計程車司機、賣雞排的小販都能暢論哲學或生技科學,有教無類的孔子或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聞之,都要鼓掌叫好。
但問題在於,高學歷導致人的期望值升高,畢竟願意、或心甘情願去開計程車、賣雞排的受高等教育者是少數;而多數失業、所做非所學、低薪低就者,無法不忿忿不平,無法不對政策導致的「學歷通膨」現象釋懷。
郭台銘的感慨有其道理,但人才問題不怪政府、不檢討教育部,卻要用課稅方式向倒楣的青年開刀,恐怕開錯處方了。高中英語教育失靈,以致大學難以開設全英語課程,無法吸引歐美學生,教育部卻宣稱超過九成高中都「優質」。十二年國教即將實施,「學歷通膨」勢必愈來愈嚴重。問題難道不在政府?
教改最大的毛病,是把沒能力的學生也「學術化」:有文憑的人未必有相應能力,很多大學生不會說英語,甚至分不清楚p和q;更慘的是技職教育,科技大學在十幾年內增加四倍,職校一路升格到科大;業界卻抱怨,找不到會看三用電表的技師。
光責怪李遠哲也不公平,教改思路合乎國際潮流,但實行過程出了偏差。學歷通膨現象非僅台灣才有,美國也出現此現象,許多大學畢業生只能找到高中畢業就可以做的低階工作。美國勞工部二○一○年統計,因為大學太多,全美有五千名多工友擁有博士學位。
在中國、日本、南韓都有大學學歷成本愈來愈高,價值卻愈來愈低的「學歷貶值」現象,此現象甚至在全球發酵,產生連鎖效應,向上與向下延伸,過去只要求大學畢業的工作,現在非碩士生不用。美國也有學者如同郭台銘一般指出,大學畢業生大材小用,是否對高等教育投入太多成本?
高學歷不代表具有高能力,也不再是求職的保證。教育資源的浪費,終將拖垮國家。執政者除了鼓勵大學整併,調整研究所名額,更要落實高教分流,並改善就業環境,才有可能達成孔子「適性揚才」的崇高理想。專業知識、熟練技能及負責態度與熱情,才是提升職場競爭力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