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觀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現象,發現近兩年至少有六個案例,其中一名幼兒臣臣一歲七個月大時在受托保母家受傷,送醫發現腦部大量出血,腦壓過高開刀治療,至今兩歲三個月仍在復健中。
根據國外研究數據顯示,兩歲前患有搖晃症候群的孩子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八,百分三十出現行動遲緩或意識受損的情形。
臣臣父母昨天現身說明「嬰兒搖晃症候群」對孩子及家庭的影響,「我們臣臣左半側肢體發展受損、左眼完全失明、認知及語言能力受損,全家每周有五天需在不同醫院間奔波,做職能、物理及語言的復健,除了醫療費,司法訴訟問題也讓人又氣又無奈。」媽媽傷心地說:「我不能接受孩子健健康康地送去保母家,再看到時卻癱躺在床上。」
靖娟執行長林月琴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嬰兒,約百分之十五至三十八會死亡,百分之三十有失明、癱瘓或意識受損等傷害,台灣十年間就有十七起相關案件,近兩年則有六起,發生原因為哄睡時劇烈搖晃、騎車時劇烈晃動、往空中拋、摔到床上或不小心摔落地面,基金會接觸的六個案中,五個已接受一年以上長期復健,一個復原但有癲癇後遺症。
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邱南昌提醒照顧者,由於嬰兒頸部的支撐力不足,劇烈搖晃會導致動脈拉扯、撕裂,當發現孩子身體有瘀血、腋窩有指痕,出現不安、嗜睡、不吃東西又嘔吐、無力、呼吸加快、體溫下降及抽搐,可能是遭受搖晃或撞擊所致,需要迅速就醫。
除晃動、拋接、撞擊要預防外,坐在大人肩膀或膝蓋上忽然向後翻倒、被抱著旋轉及從嬰兒床抱起後沒有扶著頭,都是危險徵兆,務必要提高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