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今年五、六月的時候,一向晴朗炎熱的南方城市,也隨著連日來的雨季氣團的籠罩,而陷入綿長未歇的雨勢之中。我的學校所在之處應該是被包含在遼闊嘉南平原的一部分,臨近地缺少顯著的高山,可供遮掩這一波波天氣的侵襲,那一陣子,城市遂像是裸裎在雨水中,全心全意、且謙卑地接受著氣候所帶來的一切。另一方面,因為缺少自然或者人為建築的屏障,每日出門也成為一件極其辛苦的過程,例如學校距離我所居住的宿舍,雖然僅有短短不到五百公尺,但是沿途的空曠,常使得我抵達校區時早已全身濕淋。
那一天,記憶中是豪大雨侵台,早晨起床後甫開窗簾,即看見臨近那由於整夜劇烈的雨勢而匯積漫漶的田地,彷彿一窪窪池子,有些甚至延伸而出至四周圍街道,帶著微許紅土泥濘,像是混沌河網般。
我在陣雨稍歇時趕至學校,一路上相似景觀盡是淹升而不及排開的積水,橋樑、湖水、人行道,以至我們的社科院外邊。進到建築裡則驚訝地發覺,這豪大雨已經破壞了許多處屋頂牆垣,雨水延著縫隙處浸流,並在內部空間各樓層造成水患,許多間教室浸泡在雨水裡,而早到的老師學生正盡力處理。後來系辦公室宣布整日停課,但室內的清掃工作一直持續到好幾天以後。
台灣是個多雨氣候的地區,又由於狹長而多山的地理特徵,造成大雨過境後排水不易,災荒不斷。尤其這幾年對於自然生態的破壞,使得災情愈益嚴峻,每年到了雨季颱風季,新聞媒體也同樣地籠罩於陰霾底下,大量土石流、淹水、停水的報導。我因此常感疑惑,台灣何以自稱已開發中區域?
這樣一個看似自然災害的事件每年依循上演,但其實背後隱藏的是整個政治結構的問題,例如對排水系統等基礎建設的忽視,在於它未能如其他能夠立即得到積效和選票的法案(例如年金補助)更為目前惡性競爭的政治團體所關注。但它們像是一棟建築裡潛藏於角落深處的地基,為社會生活運作的核心。
不僅水災,其他如地震、土石流等,每回發生,必定一次次侵刷剝蝕我們社會生活的信念,但卻未見被這樣一個趨利的政治環境所重視,更別提其他社會結構性問題,以及福利體制的建立。
前幾年台北一場大水,詭譎經驗未遠,如今卻彷彿退去的積水,已自民眾記憶裡淡逝。古人說「盡人事,聽天命」,自然災害的發生必然,但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連人事都未盡如人意,如何聽天命?對於天災已如此,那麼日益增加的社會問題又怎能有解決之時?可是影響我們更廣更大的又往往是後者,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