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爸談癌】 病情的溝與通(中)

曹朝榮 |2013.03.15
852觀看次
字級

一位多年未見的好友,日前打電話給我,原來他的太太因肝癌轉移到肺部,正在某醫院接受緩解症狀的治療,主治醫師告知,病人狀況已穩定,可準備出院,但考慮病人身體狀況及家中照顧人力不足,建議將病人轉到護理之家。朋友不解地問我:「我太太連翻身都要人幫忙、喘到沒有氧氣就不能呼吸、事事要靠人代勞…明明就快死了,醫師怎麼說是『穩定』?」

醫病溝通時詞彙的使用,雙方的理解與感受可能存在很大的落差,就像朋友的例子。醫師對朋友所說的「穩定」,意指病人的急性症狀於當時已獲得暫時性的緩解;然而朋友對「穩定」一詞的理解卻是,病情穩定且不舒服的症狀完全改善。

我們對於一般常用字彙,通常已有既定的認識和解釋,然而在醫療專業領域裡,某些聽來尋常的字彙,卻有其特屬醫療領域的意涵。

就像說明疾病和治療狀況時,醫師認為用詞有特別的意義,病人和家屬的反應可能似懂非懂、甚至曲解。例如治療「有效」,醫師指的是治療讓腫瘤暫時獲得控制、縮小,病人聽來可能以為有效就是疾病會好,可以痊癒;疾病獲得「控制」,醫師指的是腫瘤暫時縮小或不變,沒有惡化,病人卻常以為控制是長久的、永遠的。

語言的運用應是在幫助雙方溝通,對傳遞的訊息能有相同的理解,然而,在匆忙的步調裡,醫師大多對病患或其家屬說完要說的話後,隨即走人,忽略了停留、觀看、傾聽的重要。

但是也有不少醫師深諳溝通細節,不僅藉由口語和肢體語言的對話,試圖消彌醫病間的鴻溝、訊息的傳遞與接受能一致,並在觀照、同理病人情緒的同時,對於自身要傳遞的訊息,慎用言詞、謹慎確認對方的理解如何?有否誤解?以適時釐清,力求達到溝通的即時與有效性。

溝通的訊息無誤、無礙,說者和聽者都有責任。醫師對病人或家屬說明時,避免醫療術語的使用,盡力縮短專業距離的同理展現;避免使用容易讓聽者會錯意的詞句、或多加以說明,是專業醫療人員須時時自我提醒與學習的。

此外,病人及家屬能勇於提出自己的疑惑、適時復述自己對訊息內容的理解和詮釋,有助於醫師確認訊息是否達到正確無誤的傳遞。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