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美學大師蔣勳昨天在屏東演講時指出,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少表達對身體美學的看法,很多年前他還在法國念書時,曾帶團遊羅浮宮,站在維納斯雕像前,一位阿嬤問了一句:「這是誰的某(台語「老婆」)?」讓他迄今難忘。
去年蔣勳曾以「清明上河圖」為題到屏東演講,獲得熱烈回響,昨天他再以「肉身覺醒」為題到屏東演講,吸引近千名觀眾聆聽。
蔣勳以萬年前的石雕作品,比較世界各文明的身體美學,他說,埃及人的冰封姿態、希臘人的動感、印度人的柔軟身姿,代表各文明不同的審美觀,與所謂現代「林志玲」的美是完全不同。
尤其是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更少表達對個人身體的審美觀,他說,西方的藝術作品很多以人為主角,故宮的國寶卻多以山水為主,即使站在羅浮宮鎮殿三寶之一的維納斯面前,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感受也勢必不同。
他也舉尸毗王「割肉餵鷹」的故事說,佛陀前世修行時,每一世都從「捨身」中領悟,有一回尸毗王為救一隻鴿子,決定以自己的肉餵鷹,未料不管割了多少肉,在天秤上都無法與鴿子的重量相等,最後他終於領悟「他的全部肉身其實與鴿子等重,天秤上的兩端,不是肉的重量,而是生命的重量」。
「既是生命等重,就該珍惜肉身」,蔣勳並描述自己幾年前心臟病發住進加護病房的感受,在生命最危急的時候,一生的影像真的會在腦中「倒帶」,但只有一兩個畫面會「停格」,他反問民眾是否想過,停留在自己腦中的畫面會是什麼?「肉身覺醒」該是一輩子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