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坊間可以找到胎教、童年期、青年期、理財、養生、減肥等書,人生指導手冊包羅萬象,卻沒有一本書教導如何面對「老病死」。女作家簡媜,花了四年準備,一年書寫,完成二十六萬字的《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教你如何面對「老病死」,可說是是一本生者的「完全手冊」,老者的「百科全書」,病者的「照護指南」,逝者的「祈福禱文」。
簡媜表示,她從小跟阿嬤住一起,最近三、四十年一路看著她老化,也直接觸動簡媜走在街道上、市場中、公園裡發現愈來愈多的老人,後來公公衰老、病逝,也讓簡媜學習面對死亡的機會。大約四年前,簡媜開始認真地思考:老,到底是怎麼回事。
老人生活 及早規畫
簡媜指出,老人生活不能到了退休時才來規畫,平時就要培養生活興趣,或是宗教信仰,但生活中仍會有空隙,讓老人覺得寂寞,此時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
簡媜表示,年老者是該獨立健康過老年生活,不要太倚賴子女;但她也強調,做子女的一定要有反哺心,縱使工作再忙,或是外勞代為照顧父母,仍要付出孝心、關懷心多陪伴老人,甚至生活中不要給老人臉色看;不要對父母說出傷害性言語。
傳統的兩代同堂住一屋簷下,簡媜認為反而易起代溝的衝突,兩代分開住,但又不要相距太遠,因此簡媜建議,社區內可以成立養老機構,老人可以幫助照顧社區孩童,晚上老人還可以和家人相聚,生活中充滿快樂和意義。她以《巨流河》作者齊邦媛為例,八十六歲高齡,縱使身體虛弱有病,仍有毅力創造寫作時空,是智者表現。
財產大事 預做安排
老年人的理財,也是簡媜認為該早規畫的大事,一般老人都會想,所有財產身後都由子女繼承,卻不知「稅務問題」、「法律問題」會為子女帶來很大困擾,因此,現代人不該忌諱談身後事,應多了解身後和財產有關的「稅務、法律問題」,早做準備和規畫,也避免造成子女困擾,及遺產的爭端。她佩服自己公公早早規畫財務,活著時為自己留下一筆養老金,身後將未用完的錢捐給公益團體。
老人「生病」會造成一家人的負擔,簡媜表示,照顧長期臥病者,需家人輪流看顧,絕不可以推給一個人負責任,最後造成身心靈傷害。簡媜說,縱使是外勞,也需考量她的體力和精力。
談到「死」,簡媜以她姑丈為例,生命終期決定捐贈大體,因為生命有了「悟境」,要有「捨」才能留給別人幫助,也教導家人,死亡不是恐懼,而是另一種平安。簡媜也強調,大家都應珍惜現在家人,努力修自己,生命看天,最後應瀟灑地離開。
從初老、漸老、耄耋、病役到死亡,簡媜以寓言式的魔幻奔想,仔細勾勒「老人共和國」裡的鎏銀歲月,《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完整涵蓋健康、心靈、理財、寓居、人際關係、社會參與、長期照護與臨終準備等,綜觀身與心的安頓、物與靈的處境,可說是最瑰麗奇幻生命觀照書寫,亦是第一本全面探討老年議題的「台灣生死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