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頭蕩漾 現代詩及其音樂性

楊佳嫻 |2013.03.06
3854觀看次
字級

鄭愁予〈賦別〉開頭如此膾炙人口,能背誦並不讓人訝異:

這次我離開你 是風 是雨 是夜晚,

你笑了笑 我擺一擺手



第一句以「這次我離開你」破題,「是風 是雨 是夜晚」,節奏頓挫,音韻漸次下降,曲盡惆悵低眉之感;「是」字用得好,似乎是在寫景,風雨夜裡分手,又似乎是在比喻那分別的本身,風一樣飄拂,雨一樣瀟瀟,夜色那樣黯然。也有些讀者,讀到了楊牧〈情詩〉開頭,在齒舌間品味橄欖那樣地略一度衡,或者也能夠過文理和斷句,捕捉到那份細膩的節奏感:

金橘是常綠灌木

夏日開花,其色白其瓣五

長江以南產之,屬於

芸香科



綜觀全詩,則可發現隱隱然有韻腳隱藏其中,不規律的因而顯得較為自然。一旦形諸於聲音,就可以捕捉到潛藏的韻步。當然,更為讀詩與不大讀詩的人們所熟悉的,是徐志摩〈再別康橋〉輕盈的節拍與豔麗的設景: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以上三個例子,表現詩之音樂性的繁簡度不同。現代詩以自由為其基本精神,排斥不經考量、先驗性地讓形式領導內容。楊牧曾數次表示,現代詩比古典詩困難,因為古典詩有固定形式為其音樂上的導引,而現代詩卻必須每一首都要摸索自己的形式。古代詩可入樂,詩樂不分,在現代文學中,詩與音樂的關係卻變得複雜得多。

一九三三年,詩人戴望舒即發出這樣的斷語:「詩不能借重音樂,它應該去了音樂的成分。」

這話說得斬釘截鐵,可是數十年來,讀者始終無法忘懷借重音樂,甚至說情感思想必須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的徐志摩,徜徉繾綣於那種歌曲詠歎的情調。不過,當年戴望舒其實是有但語的:「我的韻律不在字的抑揚頓挫上,而在詩的情緒的抑揚頓挫上,即在詩情的程度上。」

後來的詩人,我最喜愛的幾位,往往都能夠在「借重音樂」和「詩情的程度」上調和。徐志摩說的音樂化,較強調外在音樂性,尤其對於各種英詩形式的學習;而戴望舒所談,乃是更強調內在音樂性。可是他們在自身的追求之外,都沒有忽略另外一項,戴望舒早年的名作同樣也充滿了徐志摩式的情調,而徐志摩的詩作對於意象的鍛造、情境的推進,也同樣留意。

外在音樂性比較能夠為人理解,古今中外,大抵是透過押韻、平仄、齊句、固定形式的迴環反覆等方式表現。小說家米蘭‧昆德拉說,「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求」,重複帶來秩序,帶來熟悉與眷戀,這也是外在音樂能給予我們的。而詩人夏宇則曾經寫過,「當傾斜的傾斜/重複的重複並一再/一再傾斜地重複」,雖然是「一再」,可是這重複是「傾斜」的,亦即是重複中有變化,每一次重複都有了傾斜,下一次重複又是根據這次已經傾斜後的重複,再重複,再傾斜,主題的變奏,核心之異形,比單純的重複更華美的音樂。事實上,就文學藝術的歷史來看,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對於傳統的改寫、反詰、拆卸重組裡,創新被完成了。重複/傾斜之間的關係,既關乎外在音樂性,也關乎內在音樂性。

再從另一方面看。俞平伯在一九一九年寫給胡適(當時他正在提倡新詩)的信裡,指出詩與文的差異:「在文可以直說者,詩必當曲繪,文可以繁說者,詩只可簡括。」在這種情況下,以白話寫詩更難,因為白話比起文言,較不經濟,有限篇幅內要「曲繪」要「簡括」,考驗寫作者的能力。因此,當代傑出的詩人,均知道雜以若干文言,救濟白話之散漫,使得句子內部有鬆有緊,有收有放,造成音韻、意義上的雙重波浪,例如弦詩句「我等或將不致太輝煌亦未可知」,委婉伸縮,頓挫延展,讀出聲音來,極為迷人。既然現代詩以自由為基本精神,則願意選擇較為整飭的外在音樂形式來收束白話、引致重複與幸福者,或願意加之以傾斜,加之以文言,調節變通,二者都是選項,並無是非之分。只是,前者如何避免板滯(像是隔壁小孩反覆練習卡農),後者如何避免脫線(上窮碧落下黃泉,只在雲深不知處),都是寫作者自覺的功課。

楊牧在他那冊有如進階版詩人指南的《一首詩的完成》裡,有一章就是〈音樂性〉。他以特有的使人懾服的語調如此定義:「詩的音樂性指的是一篇作品裡節奏和聲韻的協調,合乎邏輯地流動升降,適度的音量和快慢,而這些都端賴作品的主題趨指來控制。」他與我的想法略有不同,認為音樂性是外在條件,可是其歸趨,須是和作品的懷抱相表裡,這一點又是相通的。

最後,可以一讀楊澤短詩〈西門行〉:

請不要用你的問題追問我

我只是電動玩具店裡

一名孤獨的賽車手



這首詩在外在音樂性上,可說的不多,它訴諸於一種看似求懇的語調:「請不要……」,其實是自白,是孤絕的心聲。詩人適當斷句,突出了詩情的變化,第一句說明自己禁不起追問,第二句說明原因,因為自己只是電動玩具店(一處嘈雜空間)裡,第三句才是重點,是孤獨的賽車手,與謝絕關注的態度合一,又與嘈鬧環境相衝突,而更加強了不被瞭解的形象。全詩僅三句,卻是首尾呼應,每一句皆有獨立以及開啟下一句的意義,啟動了讀者關於聲音、心靈與現代社會的想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