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其實是家族相聚及延續的一種文化象徵。
從北上念大學到就業、結婚,我居住於台北的日子,其實是遠超過在家鄉的。但近四十年來住在台北,只有在十年前母親逝世後,我才沒回台中過年,算來,我這個台北老市民,在這個城市過年,其實還不久呢!
念大學時,總能在寒假就返鄉,與父母親多一點相聚的日子。服兵役的兩年,雖然戎馬倥傯,但運氣不錯,總能抽籤輪到除夕休假到初二,使我回老家過年的紀錄沒有中斷。成家立業後,拖著兩個女兒,每年還是很辛苦的到火車站,排好幾個鐘頭買火車票(後來幾年則是一大早起床打電話訂票),擠著人潮回台中過年。
如此,一恍就十幾年。太太對每年須回家鄉,漸感不耐,一直反映,為何我們不自己在台北過年?但我想到年邁的父母親,在家鄉最盼望的無非就是子女們能在過年時,相聚一堂,並且能看到久未見面的孫女吧!因此還是請她勉力配合一下。
從二十年前父親過世,老邁的母親從老家移居到四哥家,好方便照料。四哥家不大,也沒空房間,我兩個女兒也都長大了,一家四大口也不太方便打擾四哥太久。但因母親還在,我們還是年年回台中,只是住在附近的旅館裡,除夕夜到四哥家與母親圍爐。過年期間,有時我們接母親到旅館走走,有時就到四哥家與其他家族聚聚。
母親說:「你們從台北回來,才有像過年的樣子!」──她的這句話,讓我「年」已中「年」,還是「年年」回台中過「年」,還在旅館裡過了好幾個「年」。
但能給父母親一點欣愉,一切的辛苦,終究還是值得的。十年前,母親過世後,我們終於在台北過自己的年,只在年後回去台中與家族聚餐一次即可。
在台北過年,覺得清靜多了,一些精神的壓力也似乎少了許多。但女兒們第一次在台北過年時,突然說:「沒回台中過年,好像不太習慣呢!」
但從五年前和去年開始,大女兒和小女兒也分別嫁人了,我們家過年就更冷清了,現在,除夕夜,只剩我和老妻在家吃年夜飯,老妻直喊著,年菜也幾乎不用買了,兩個人簡單過年就好了。
的確,少了父母親,還有眾多家族的相互來往拜年,年味,似乎淡了許多了!而現在,已算是前老年期的我和老妻也早已退休了,天天放假,天天也像過年,真正的過年,反而只是多了一些緬懷歲月的惆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