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大學學雜費是否調漲?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昨天起在北、中、南舉辦六場座談會聽取意見。首場座談會,教育部沒有提出討論方案,會議淪為「清談」,引發學生代表的不滿。主持座談會的國教院代理院長王如哲表示,教育部會要求大學財務公開,公布師生比、財務資訊。教育部預計五月公布學雜費調整方案,座談會建議將作參考。
教育部去年公布常態性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草案,公立大學最多可調漲百分之十、私校最多漲百分之五,引發爭議,公聽會只辦一場就緊急喊停。昨天重啟討論,為六場「座談會」的第一場,教育部未提學費調整方案,只列出十七個討論題綱,開放家長、學生討論,教育部官員則未到場。
王如哲強調,大學公開的各項財務資訊,必須讓社會大眾看得懂,不能只是一堆會計專有名詞,且要有足夠的選修課,讓學生繳了學費能享受辦學品質。
「先提升大學品質,再調學費!」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蕭東元在座談會上表示,大學生素質低落,跟廣設大學有關;呼籲景氣恢復再調整學費,且提升教育品質,教育部也要訂大學退場機制。
台北大學學生梁晉銘指出,廣設大學讓私校品質沒控管,還收高額學費;技職和一般大學也沒有妥善分流,卻要增加公立大學學雜費彌補,對公立大學生不公平。台大學生會副會長邱承正質疑,調整學雜費要用在哪裡?台大學費漲三倍,公私立大學處境就平等嗎?普通大學和技職大學鴻溝能弭平嗎?他認為確定整體教育目標在哪,才是最重要的。
包括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會與私立科大校院協會則表示,教育部已開放研究所學雜費讓校方自主,但目前為止,沒有一個研究所敢調漲。三大協會都說,希望教育部少管一點,讓學雜費問題回歸市場機制。
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理事長吳思華表示,如果大學調漲學雜費,增加的收入應用在改善教學品質。他認為,從過去經驗來看,給大學更大的學雜費自主空間,大學反而會更自制。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馬湘萍受訪時則表示,去年提出的學費調整方案只是「草案」,因經濟情勢不佳,大家無法理性討論;這次座談會不預設立場,廣泛聽取學生及家長的看法,作為教育部調整方案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