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昱(義守大學應日系創系主任)
唐、黃檗詩云:「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我們的心無邊無際、千變萬化、容納萬有;心的力量支配、推動我們的一雙手,慈悲地實踐著天地之間的真與善。有個很有啟發的故事:
在黑龍江的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李四的年輕人因為汽車拋錨,被困在郊外。正當他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一位騎馬的男子正巧經過這裡。見此情景,這位男子便用馬幫助李四把汽車拉到了小鎮上。事後,感激不盡的李四拿出不菲的鈔票對他表示酬謝時,這位男子說:「這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要盡力幫助他人。」
於是,李四主動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並且每次都沒有忘記轉述那句同樣的話給所有被他幫助的人。
許多年後的一天,李四被突然暴發的洪水困在了一個孤島上,一位勇敢的少年冒著被洪水吞噬的危險救了他。當他感謝少年時,少年竟然也說出了那句李四曾說過無數次的話:「這不需要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
李四的胸中頓時湧起了一股暖流:「原來,我穿起的這根關於愛的鏈條,感應了無數的人,最後經過少年還給了我,我一生做的這些好事,全都是為我自己做的!」
善有善報,相信這個世間的慈悲人很多,正義會傳染;傳遞溫暖,心存善念,自然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
台南講堂有個金剛菩薩,在過年期間到佛光山當義工;由於暖冬,故夜裡蚊子不少直在他身邊打轉,不斷地干擾他睡前靜坐。不勝其擾後,這位居士合掌說:「慈悲的蚊子們,我們有緣同在佛光山相逢,可否打個商量,請成全我一夜好眠;因為明天還要忙碌一整天,待明早氣血足、精神好時,一定讓大家飽餐一頓!」果然,嗡嗡之聲頓時消失。第二天,這位居士一覺醒來,睜眼一瞧,卻見一排蚊子正和他對上眼,相看兩不厭!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蚊亦有佛性也!所以我們應對一切的逆境滿懷感激,因為煩惱即菩提,將會滋養我們的修行。體驗過煩惱是怎樣轉變成心靈養分後,修行的功力就可以突飛猛進。
所以要解決人生的煩惱,得從心上用功夫;不是逃避現實、或沉迷於享樂!
《法華經》四句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說明凡一切好話,要用以讚美大家;一切好事,功德要歸於大眾;一切所有,要與大家共有共享。這是佛門經常誦念的一段回向偈文,也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慈心悲願。
《中阿含經》: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