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小寶寶打針,最令人頭痛的就是孩子常因抗拒而全身亂動,不停哭鬧,讓大人七手八腳怎麼抓都抓不住,「打針」猶如「打仗」,既耗時又沒效率。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指出,透過「無尾熊固定法」,可讓護理人員在安全的情況下,準確又有效率地為孩子注射。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指出,預防接種是幼兒保健項目中重要部分,小孩子從出生到三歲前,公費疫苗共有十三劑,再加上每年的流感疫苗、自費輪狀病毒、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到三歲前共有多達二十三至二十五劑疫苗要打。潘俊伸說,為了不讓「打針」形同「打仗」,「無尾熊固定法」,堪稱最「和平」有效的方法。
所謂「無尾熊固定法」,是在注射時,請家長協助固定寶寶,以注射寶寶左大腿為例,需讓寶寶臀部坐在媽媽的大腿上,媽媽利用兩大腿夾住寶寶的雙腳,固定其膝關節,再將寶寶的右手以媽媽的左手腋下夾住,使其右手被固定住,媽媽再以左手將寶寶的左手臂固定,即可供醫護人員施打。
疫苗該怎麼打?潘俊伸表示,施打疫苗時會盡量避開有神經及血管的部位,通常嬰幼兒會建議打在大腿外側的股外側肌。根據一項美國研究,蒐集一百四十萬名一到六歲幼兒,共六百萬次肌肉注射預防接種發現,預防接種若是打在手臂,會比大腿多近兩倍的腫痛。
潘俊伸說,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及五合一疫苗等肌肉注射疫苗,接種後局部腫痛更是常見。另外,跟第一劑比起來,第四劑的五合一疫苗,有較高機會在注射部位發生紅、腫、痛及發燒。
針對家長擔心寶寶打完疫苗後,可能出現發燒、局部腫痛、哭鬧或不安的情形,潘俊伸指出,症狀通常是短暫的,會在數日之內恢復,不要揉或搔抓注射部位。倘若出現發燒不退等異常現象,應該盡速就醫。
嬰幼兒打針注意事項:
‧固定姿勢,避免打針時亂動
‧利用玩具哄騙,轉移注意力
‧適度以糖果或好吃的東西作獎賞
‧避免讓打針成為幼兒心中陰影,
長大後會有恐懼感
‧打針部位紅腫,應先冰敷後熱敷
資料來源/潘俊伸醫師、黃嗣棻督導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