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個地狹人稠、農業及能源資源均不足的海島型國家,以高科技產業外銷做為替國家賺取第一桶金的策略是正確的。然而當台灣人民二○一○年之人均所得已經到達一萬八千三百零三美元,為全球第三十七名的富裕國度時,人民卻愈來愈不快樂了,為甚麼?
因為整個國家陷入了無盡追求經濟成長的陷阱中,官員們開口閉口都是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成長率能達到多少。然而,GDP成長能真與人民的幸福感畫上等號?
生產出來的產品要有消費群願意購買,交易方能成立。台灣、東亞及歐洲諸國的生育率偏低,已是短期內很難逆轉的趨勢下,依舊盲目的追逐產出(GDP)的極大化是很愚蠢的做法。如果我是總統,如何將台灣由高產出的衝量型經濟轉型為高附加價值的重質化社會,是首要面臨的考驗。
首先,我會停止一切對特定產業的不合理補助:包含對工業用電的折扣、對特定高科技產業的稅賦減免、停止地方無止盡的開設科學園區及不再維持弱勢新台幣匯率政策。
從台灣早期的汽車工業到目前科技業中的四大產業,無一不是歷屆政府所規畫的「重點培植產業」,早已說明補貼是不可靠的政策。畢竟溫室裡的花朵,是無法適應大自然物競天擇的真實與殘酷。
第二,我會修改國債法,嚴格限定中央與地方的債務總額及每年度增額的上限,量入為出是小學就會教導的基本概念,為何政府還要帶頭違背?明知道未來的孩子們將因為少子化,而揹負更重的生活負擔,又怎麼能在現在透支孩子們的未來?
第三,我將以發展適合台灣的精緻農業及電影、文學、音樂等文創產業,做為產業再造的目標。人可以不買3C產品,但一定要吃飯;與其將政府資源投入在生產便宜的電子產品,造福歐美國家。不如用來輔導創造台灣獨有的精緻農業?
日本和台灣一樣是島國,為何該國就能發展出和牛、北海道乳製品等精緻外銷的農業成果?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能夠培養許多獨特的水果及農產品,若能比照日本模式,將農業產製過程予以認證化,並建立嚴格的品管標準及產銷流程,並提供農民在金融融資、防疫及企業化之必要協助,而非每次都只會用保障價格收購,或給予農民年金這樣近似補貼的手段。
No.1不是最好的,Unique才是最棒的;文創產業就是個製造Unique的產業,別的國家可以複製宏達電的手機,卻永遠無法複製出另一個周杰倫與蔡依林,政府可以建立一個適合文創產業發展的環境,像培養法務、經紀、創作及幕後等相關人才,協調相關產業甚或建立一個有如itunes的創作與購買間的交易平台,有效降低創作者的成本,讓更多的好聲音、好演技及好技術被看見。
此外,每年的跨年焰火也可以改成文創產業的發表舞台。火花,三分鐘就消逝;挖掘出下一個周杰倫,卻能引領流行潮流數十年!
第四,我要修改台灣的稅賦體制。台灣的資本家拿走了GDP中百分之四十八的果實,卻常負擔不到百分之五的稅率。
我主張將資本利得的部分併入個人的綜合所得稅中,依相同的級距予以課稅;台灣是個地狹人稠的地方,空置的土地就是一種浪費,房地產更不應該是有錢人用來累積財富的工具,因此我也主張恢復空地稅及空屋稅的開徵。
賦稅本就是國家用來平衡貧富差距的手段,然而之前的政府都沒盡到治理的本分,導致人民怨懟政府的偏心,而政府也因為財政困窘,而無法執行其他政策,這是一種要不得的負面循環,政府不應被選票綁架了良知!
最後,我要改革台灣的高等教育制度。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一百的大學錄取率,不是進步的象徵,而是教育資源的分散與錯置。高等教育不應與義務教育混為一談,更不應該讓社會以為高等教育的價值,只在那張文憑上。
因此我心目中的大學高等教育,應該是錄取率在百分之三十五上下,具有人才篩選的教育體制,且國家應該讓所有考上大學的學子都能順利念完大學,而不是把大學搞的跟義務教育一樣,還要學生還沒畢業,身上就背著數十萬元的就學貸款,這就好像政府用高學歷的偽善花朵,引誘學子與家長踏上負債的地獄。
(編號一○二○二二一)
林靖奡(台北市/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