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丈量世界》 科學裡的風景

文/陳莉雯 |2013.02.16
1432觀看次
字級

文/陳莉雯

電影中兩位主角,人類數學、科學史上的先驅,身處於十八世紀末的歐洲,面對動盪不安的社會,卻依然求知欲旺盛,對世界有無限探索的心。

揭開世界面紗

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出身貧窮的社會階層,年幼活動範圍,除了藏身在狹窄骯髒巷弄內的學校外,不外乎是工廠與住家混雜的磚石小樓。也因如此,他自小即練就一身不花錢、運用腦袋獨自思考的遊戲方式。

只要有紙筆跟腦袋,他便可上證天文,下探地理,遨遊在空間曲面中,頗有格物窮理的味道。成年後的高斯,並沒有因為數學天才的身分而離開家。他仍不改活動範圍,除往返於自家、學院,以及因必要的丈量工作而外出外,僅僅增加了酒肆而已。

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來自普魯士的貴族家庭,對周身事物充滿好奇。行動派的他,深入礦穴叢林,為了要順利完成調查工作,不惜成本,購入各種科學儀器。他雖受限於遺產繼承問題,不得不等到母親過世才得動身前往南美洲探險。抵達南美洲後,除了自身貴族身段外,洪堡快速的拋開在歐洲的一切禁錮,四處遊歷。

從印地安人墓穴、食人族居地、亞馬遜叢林,乃至於無人能攀爬的世界高峰等,都有他的痕跡。因此,當洪堡大量的旅行日誌與生物標本運回歐洲時,完全滿足了當時歐洲對未知世界的獵奇心情。旅行者因此有了「哥倫布第二」、「科學王子」的美譽。

所謂的「認識世界」

大體而言,除非是對數學有興趣或有天分的人,所有從數學衍生出來的科學定律及相關學科,或多或少都成為學生生涯的危機時刻。

所幸這部科普意味濃厚的科學家傳記電影,並無太多危機感,反倒揭露了十八世紀時,歐洲歷經啟蒙運動與康德理性主義的洗禮後,人類如何試圖翻轉、挑戰長期被宗教思想體系所教導的世界觀。

影片透過兩條平行的敘述,刻畫出兩位主角的早年經歷。他們各自一方毫無交集地生活。當高斯一邊用尺規畫出正十七邊形時,洪堡也已收集上千種標本,打定主意要往南美洲。儘管他們多年後,在某場科學會議聚首,但馬上又被捲入拿破崙戰敗後混亂的德國社會中。

一個天才數學家,一生中僅能與自己對話;一個相信透過科學量測,描繪出世界真貌的探索者,一生都在旅行。然而這些具開拓性的努力,對當時歐洲民眾,其實意義尚未清晰。畢竟人類對於世界的圖像,不再是奧德賽曾經浪遊過的路徑,也不是口耳相傳真偽難辯的傳說,而是可丈量,具象,透過數學計算可以論證的空間。

此外,我仍不禁懷疑:影片開始與最末遙相呼應,洪堡如願以償到了亞洲的橋段。他拜訪喇嘛,並試圖以理性、直觀、醫學上的角度「處理」喇嘛詢問有關「生而復生」的問題。是否在表現西/東方的議題上,仍帶有些許理性/非理性、科學/迷信的對照。

影片中雖以戲謔的方式呈現,但缺乏脈絡的處理文化差異,也隱約對照出科學某種難以言喻的傲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