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十九歲的陳先生,加入檳榔族才二個月,最近因為張口困難至醫院就診,經切片檢查證實是白斑症,為口腔癌癌前病變,幸好及時發現,經冷凍治療已獲改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主任陳立愷表示,以前醫療界認為嚼食檳榔的時間與罹患口腔癌的比例成正比,但已有愈來愈多的實例顯示,只要檳榔成分對口腔黏膜刺激,又逢身體對此抵抗力不足,就可能引起口腔癌,因此才會有嚼食檳榔二個月,就出現癌前病變的例子。
他說,檳榔中的檳榔素及檳榔鹼,會使細胞發生突變,石灰使口腔環境變鹼性,PH值高達九點五,促使釋放自由基,引起黏膜變性;而檳榔子的成分亞硝基胺化合物和荖葉的黃樟素也皆為公認的致癌物,檳榔各項成分相互加成影響,口腔就易病變。
陳立愷指出,口腔癌癌前病變會先出現癌前潰爛,之後出現紅斑、白斑,接者出現黏膜下纖維化,之後就進入口腔癌階段,一般口腔潰爛,二周就會恢復,若是癌前病變則會超過二周,但根本方法還是要避免嚼食檳榔。
根據衛生署統計資料,近年來,嚼食檳榔者有年輕化趨勢,醫界也發現,嚼食檳榔無論時間長短,只要接觸檳榔就可能罹患口腔癌,因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牙科醫療部,自八日至三十一日將於六個院區開設「檳榔門診」,提供嗜嚼檳榔者口腔醫療服務;市立醫院所有院區的牙科也會推出「快速通關」免費口腔檢查,台北市民前往聯合醫院可憑身分證,免健保卡與掛號費,進行口腔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