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媽媽手」這種因為過度使用肌肉導致的手部疾病,目前已不再是媽媽的專利,復健科醫師發現,近年來門診中,男性族群罹患媽媽手的比例,已經與女性的比例各占一半。
書田診所復健科醫師陳盈蒔表示,幫嬰兒擠母乳、餵奶、洗澡,或是煮飯炒菜時,須將虎口重複打開,造成大拇指上的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過度使用,而引起肌腱炎;正式醫學名稱為「橈側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以往患者多為女性,因此又稱為「媽媽手」;但現在許多男性也會分擔照顧嬰兒的工作,因此已有不少新手爸爸患有媽媽手。
陳盈蒔表示,除了新手爸爸,男性罹患媽媽手多與工作有關,例如園藝工作者常用剪刀,廚師常需拿鍋剷,或是駕駛需久握方向盤,只要手部施力不當或缺乏休息,就易出現媽媽手的問題。
醫師指出,別小看「媽媽手」,雖然症狀只在手部,但若置之不理,受傷發炎處將持續擴大,甚至引起整個前臂肌肉疼痛。她說,很多患者一開始會以為是自己的手扭到而進行推拿,結果出現紅腫熱痛症狀再就醫,局部組織已嚴重發炎。
媽媽手治療療程約三至四周,若能搭配護木固定手部,治療效果更好,但最佳的治療方式還是讓手部肌肉休息。
有些患者會在恢復工作一至二周後又出現症狀,因此療程結束後應同時進行肌力和伸展運動,用四肢手指握住大拇指往下壓,拉動大拇指肌肉再往上抬,增加大拇指肌力,如此才能減少復發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