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除夕一步步臨近,年夜飯也即將揭幕。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在中國人的「飲食活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其主旨是團圓、吉祥、快樂。
圍爐團圓有句俗語:「勤儉五月節,富貴廿九夜。」五月節即端午節,廿九夜是當地人對年夜的習稱,意思是說,端午節的開支能省則省,而年夜飯無論如何都要辦得像樣些。
「圍爐」就是全家人年夜的聚餐,因團團圍坐在放有火鍋(過去用木炭爐)的圓桌上一起吃年夜飯,故稱「圍爐」。這種傳統又有人情味的節俗,好比無聲的集合令,無論相隔多遠,羈旅異地的遊子,都要趕回家圍爐,吃一頓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的年夜飯。
閩南還有句常言:「年夜沒返沒某(妻),清明沒返沒祖。」說的便是年夜闔家團聚的重要意義。如果哪個親人無法趕回,還習慣留個空位放他(她)的衣服和一付碗筷,表示虛擬的精神團聚。
一般「圍爐」聚餐要比平日提早一兩個鐘頭,此時,傳統居家紅燭高燒,菜肴擺滿一桌,再盛上一碗尖得像金字塔一樣的米飯,叫「留春飯」或「隔年飯」,擺放在廳堂神龕前或灶台上;飯尖上插一朵用紅紙剪做的梅花狀「飯春花」,閩南話「春」與「剩」字同音,寓意「年年有餘、五穀豐登」,然後點燭燃香,全家大小先在列祖列宗牌位前跪拜致意,表達不忘祖不忘根,然後再「圍爐」開席。
圍爐結束後,大人們給小孩子分發壓歲錢。接著在泡茶、啃瓜子的氤氳茶香中談天說地守歲。一俟子時,各家開大門燃放鞭炮,喜迎新歲的來臨,謂之「開新正」。
儘管時下大多數人家的物質水平可謂天天過年,有的甚至連祭祖傳統都省了,乾脆到飯店吃年夜飯,但是全家團圓仍是前提,是永不過時的原則。
年夜團圓圍爐的濃烈親情無與倫比,這可是中國傳統的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