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將至,應是家家戶戶歡喜準備過新年的時候,但筆者看到兩則悲劇新聞,內心的沉重,無法言喻。
一則是發生在雲林的曾姓男子因無法承受家中失明中風的父親、體弱久病的母親以及傷殘弟弟的沉重壓力,長期頭痛而失業一年後,選擇將家人燒炭致死,自己上吊結束生命。另一則是新竹一位詹姓男子靠著養豬和打零工維持生計,因沒錢買飼料而在桃園、新竹一帶偷餿水,當警方循線找到詹姓男子家中逮捕他時,三個年幼的女兒正在幫爸爸整理餿水中的食物。
據報導,曾姓男子因個性倔強,不願向別人開口求救;而詹姓男子因父親有不動產而無法領取低收入戶的補助。這些看來像是導致發生令人鼻酸悲劇的原因,其實不然,絕大多數人會有尋短、偷竊的念頭,都是經歷了許多掙扎與無奈產生的行動,在這念頭形成的過程中,到底我們的政府、熟識他們的親友,可以做些什麼,讓悲劇不會發生呢?
在曾姓男子一家集體自殺之後,筆者看到報紙的社論呼籲政府建立涵蓋「整合性」、「預防性」及「可近性」的全新高風險家庭關懷、通報系統;同時透過「一站式服務方案」的概念整合學校、社區關懷據點、醫療院所、就業服務中心、民警政系統,以及社政、社工人員等資源;並切實檢討社工人力短缺、負荷過重等問題,以減少類似不幸事件發生。
筆者除了支持這些建議外,有鑑於社福支出占政府預算的最大比例,政府也不斷推出「大溫暖計畫」、「關懷e起來」等專案活動,悲劇卻仍然繼續上演,追根究柢,原因在政府的社會安全救助思維「有形無體」。長期以來,台灣的社福政策偏重個案的補助,卻忽略了應該花更多的力量整合政府與民間的資源,建置如大氣層般的社會安全防護網。
筆者雖非社會學專家,但因關注這個議題,希望提出具體的作法,供政府參考。首先,政府應邀集相關民間組織「社會安全救助」進行安全救助資源盤點,並就現存的問題以及可能解決的方案,清楚界定彼此的分工與合作,設置簡單易記的救助專線,透過持續有效的宣傳通告深入每個社區家庭,民眾有任何需要都可以透過這個專線,轉介適合的社會救助機構。
雖然,這樣的作法是個大工程,卻是落實「整合性」、「預防性」、「可近性」的社會安全救助最有效的作法;而對於弱勢家庭來說,當然樂見單一管道可以協助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如何有效運作,關乎政府的執行能力,值得期待的是,我們新任的行政院長江宜樺、掌管社福的政務委員陳士魁以及現任內政部長李鴻源,都十分熟悉台灣社會福利與安全的問題,應該有能力建置符合民眾期待的社會安全救助系統。
在台灣包括政府、社福機構、宗教團體、企業型基金會提供急難救助服務的不下百家,台灣社會的愛心與資源是充沛的,問題還是缺少有效的整合。同時,台灣特有的連鎖超商、全天候播送且無所不在的媒體,都應該願意配合政府積極參與,發揮即時通報的功能。而有鑑於近年來愈來愈多的不幸事件肇因於失業所導致的經濟困頓,建議政府應協調企業主在員工離職訪談時,主動提供社會救助資訊,並主動關懷轉介,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此外,社區里鄰也是社會安全網絡的重要成員,如果政府讓幫助弱勢同胞變得更簡單有效,一定更能發揮社區守望相助的功能。
我們正處在一個動態發展中的社會,民眾的需求會隨著政經社會的起伏而改變,政府除了扮演資源提供者的角色之外,更應該積極面對制度架構整合的問題,充分運用民間與企業的資源,建立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社會。時值歲末彼此祝願的時節,筆者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前述的悲劇不要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