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在許多學生眼中,數學是令人頭痛的學科,有些孩子一看到計算繁雜的數學題就豎白旗,也有學生上了大學就不想再碰數學。然而,教育宗旨講求五育均衡,學科亦然,數學、自然、英文都不應偏廢,如何提升學生對各學科的興趣與學習力,成為十二年國教重要課題。
「台灣數學教育最大問題,在於教學和教材與生活連結性不夠,以致學生覺得數學對生活無多大用處。」長期舉辦AMC(美國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等國際性數學競賽的九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炎銘,道出數學教育面臨的窘況。
他表示,台灣教育長處升學至上的思維下,很多學生學習數學抱著應付考試心態,考試成績不理想,日積月累就對數學失去信心,萌生放棄數學念頭。事實日常生活裡,許多都與數學有關,從高鐵的行駛速度,到計算理財投資報酬、申報所得稅等,都與數學有關。
何炎銘說,其實數學是很有趣的學科,數學底子打得好,可應用在許多領域,如建築師要興建一棟高樓,一定要縝密計算該用多少根鋼骨,打好房子基礎。數學不只是「加減乘除」,還攸關生命安全。他建議,隨著十二年國教上路,少了考試綑綁,數學教材與教法應活潑與生活化,才能讓數學課變得「討人喜歡」。
台北市立興雅國中數學教師林壽福也有同感。他表示,數學教育只是死背公式、反覆演算,讓學生興趣缺缺,打壞學習胃口,他強調數學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藉由師生互動及對話,引導學生思考與啟發學習數學的樂趣。
他將撲克牌魔術融入數學教學方式,巧妙結合國中數學函數概念,讓數學課變得活潑有趣,激發學生歸納、演繹、連結、轉化、提問等思考能力,迄今已設計出一百多個結合魔術與數學的教學單元,「寓教於樂」,讓原本不喜歡數學的學生愛上數學課。
何炎銘表示,高中開始實施九九課綱,因課程編排,有些數學單元被切割、編列至不同章節,讓學生無法學到完整概念,增加學習困擾。有些單元如二次函數、平方根與立方根等,雖在國中與高中數學裡都出現,但深淺不相同,有些內容在國中只學到基礎概念,到了高中卻是難度大增,課程出現落差、學生銜接困難,落後的學生更落後;如何讓國中與高中數學教育「無縫接軌」,是不容忽視的十二年國教課題。
拉抬落後學生 有哪些教育資源?
Q:面對學習程度落後的學生,教育部有哪些教育資源可幫忙把孩子的能力帶上來?
A:為幫助學生具備應有的基本學科能力,教育部規畫了「國中小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因應十二年國教上路,前陣子對外公布針對學生量身打造的國、英、數各年級補救教學教材,作為教師課堂上的參考。內容公布在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資源平台(http://asap.moe.gov.tw/),有需要的教師或家長可上網查詢。
為讓學習力不佳的學生後來居上,教育部也訂一套補教教學標準。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科長林祝里表示,只要學習成績在班上屬於後百分之三十五、且未通過線上評量測驗的弱勢學生,都需補救教學。
教育部表示,以往這些補救教材都由老師自編,考量老師教學負擔,強化孩子學習能力,教育部透過編輯團隊、全國徵稿及結合各縣市老師教法,設計這套補救教材,讓老師運用在補救教學上。以數學為例,就採取螺旋式編排,運用學習活動單,設計問題情境、並提供學生解題引導,從中釐清錯誤觀念與強化推算能力,讓學生循序漸進提升。